藝術收藏有哪些誤區

  面對著這種多元而複雜的藝術現象,收藏家,特別是剛入門的收藏家,存在很多收藏誤區,比較常見的有5大類。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藝術收藏的這五大誤區。

  藝術收藏的誤區:投資不是收藏

  藝術品能夠拍出高價,且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收藏,這固然顯示了藝術品也應享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社會對於文化藝術的態度和尊重,這是一種健康的藝術機制。但是,高價作品的不斷湧現,以及藝術市場的快速推進,也產生了另一個隱患——這就是很多人盲目地進入藝術市場,但他們並不是真正懂得藝術,甚至並不是喜歡藝術。之所以進入藝術這一行業,開始自己的收藏,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高額的回報。

  很多人認為藝術投資和收藏是一回事。固然,出售所收藏作品,可以獲得翻倍,甚至是上百倍的收益,但藝術投資與收藏是有本質區別的。從收藏心態上來講,藏家看重的是藝術品的長期收益和保值性。這裡面所講的收益不僅是價格上的增值,更多的是藝術內涵層面的文化享受。如果能夠將藏品與更多的人分享或者讓後世受益,那這種文化層面上的收益便是無法估量的。而藝術投資是以獲利為目的,是想靠藝術品掙錢發財,在投資者眼裡藝術品只是和股票一樣可以增值的手段。藝術收藏以審美為目的,關注的是藝術品的喜好與價值,進而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位;而藝術投資是以獲利為目的,希望短期生效,從中獲得最大利潤。

  藝術收藏的誤區:急功近利

  經常在拍賣會上看到很多收藏新手不知所措,見面就問哪件作品好賣,誰的作品今後肯定翻倍。這都是做收藏不成熟的表現和急於求成的心態。當然在收藏之初沒有主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畢竟藝術對於一般人而言太過高深了,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收藏當代藝術更需要接受專業的學習和系統的訓練。

  藝術都有其自身的發展歷史,相應的藝術價值的評判有其自身的定律,作品主題、風格、語言等,只是判斷作品的價值的基礎。而其在藝術史上所處的地位,以及自身的獨創性才是判斷藝術的根本。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大眾很難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往往會受到藝術家的名氣、藝術品的拍賣價以及評論家的分析等很多因素的干擾。一般來說,按照這些因素進行判斷,這種方式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是,這些因素本身會有很大出入。因為藝術家本人可以動用宣傳的力量,放大自己的聲譽。拍賣價格和評論家的分析也都可以人為操作。所以,如何判斷作品,說到底還是自己心裡要有數,而數從何來,這就需要不斷學習和研究。

  藝術收藏的誤區:迷信名氣

  個人崇拜,迷信名氣,崇尚權威,一直以來似乎是收藏的最好標準。很多收藏家,特別是是對藝術行業不甚瞭解的人,常以藝術家的職位、頭銜來判斷其作品是否值得收藏,這是非常傳統的一種思維方式,也是官僚主義作風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官本位的國家裡特別流行。然而,在當下,如果還以這種思維和眼光來進行收藏,則是非常荒謬的。

  誠然藝術家名氣與其作品之間有一定關係,但這種關係不是必然的。因為藝術家的名氣可以被製造出來,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各種運作手段,比如媒體的大肆宣傳、聲勢浩大的評獎機制,以及社會職位、地位等外在手段營造出來。但是,藝術作品本身所承載的內在文化價值,儘管可以暫時偽造,矇騙大眾,但時間總是能檢驗出真理。

  如果收藏者不加以辨別,很容易被被包裝的名人和形象所迷惑,被那些虛假的身份和權力地位誘導。這也恰恰是一些藝術家將所有精力全放在拉關係,謀地位,爭權力上的原因。而相應地,放在藝術創作上的精力和時間越來越少,自然其作品質量也就越來越低。但是,一旦這些人獲得了官方權力,則權力機關的關係網路自會發出強大的社會效應。這個時候,重要的已經不是作品而是權力。這種現象最典型地體現在中國傳統字畫領域,以美協、書協,以及學院機構最為典型。這些機構中的主席、祕書,以及院長等,無疑是被追捧的物件,而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卻因沒有社會地位而被忽視。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梵高時代,最受歡迎且作品賣得最好的都是學院派沙龍藝術家,而梵高的作品卻無人問津,最後在貧窮和疾病中死去。但是,今天梵高已成為世界級大師,作品更是突破億元大關,而那些沙龍藝術家卻早已被人忘卻。

  藝術收藏的誤區:全無系統

  很多人收藏藝術品,是非常隨機的,不管什麼樣的作品,腦袋一熱就買了,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好的收藏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收藏系統和傾向。可以深入收藏單一藝術家的作品;專門選擇一個派別進行收藏;專門收藏一個地域或者藝術家群落;專門收藏特定主題或者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專門收藏每個時期的代表作和具有開創性的作品等等。收藏凸顯個人的美學修養和魅力,有了收藏的體系你的收藏才更是一個整體,才更有意義。當然這個要看收藏家的財力,以及個人修養,還有就是收藏家是否有自己的專業的收藏智囊團。

  當然如果做當代藝術收藏的目的更多的是裝飾居室或者辦公室,那麼所收藏的藝術品在喜歡的前提下只要能夠符合居室和辦公室的風格特點就好,就不需要考慮收藏體系的問題了,但最起碼是符合居室和辦公室的體系的。總之,做收藏就是要有實用性和自主性,而不是泛泛地,漫無目的地買。那樣的話是無論如何都買不完的,藝術品那麼多,世界那麼大,幹什麼都得像樣,收藏也要收藏出個性和自我。

  藝術收藏的誤區:人云亦云

  儘管中國現當代藝術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而且現在搞得風生水起,朝氣勃勃,但是,由於社會教育和公共媒體缺失,造成當代藝術基本上還是一個小圈子的事情。對於那些沒有接受過當代藝術教育的人來說,很難弄明白當代藝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種情況下,藏家很容易產生幾個誤區,首先,簡單地認為具象的、寫實的、畫面漂亮的、有典型中國圖式的、有流行符號的、有政治人物的、有意識形態標誌等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其次,以為凡是作品在拍賣市場上拍出高價的藝術家就是最好的藝術家,相應地,其作品就是首選的收藏物件。

  表面看來,這樣的選擇似乎沒什麼錯誤,但其實不然。因為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因素,比如畫得非常寫實,看上去顏色非常漂亮,也許恰恰是行畫,類似於工藝品。那些拍出高價的作品,很有可能是炒作的結果。再比如,某個藝術家一生畫得最好的作品也就幾件而已,甚至只有一兩件,所以拍出高價也無可厚非,但不要誤以為只要是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就全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