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勵志上進格言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勵志格言,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精選一:

  1.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2.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6. 賢哉,回也!

  7.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善自省者德厚,德厚者待人以仁,則遠離非議之所矣!***

  8.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9. 放於利而行,多怨。

  10.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11.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2.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句疑有誤***

  1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4.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5.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16.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7.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8.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9. 過,則勿憚改。

  20. 不學禮,無以立。***何謂禮?合乎一般的待人接物行為處世的規則的言行罷,繼以立,則非狂躁或恭卑之行為也。***

  21. 禮之用,和為貴。

  22. 巧言亂德。

  23.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24.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25. 剛毅木訥近仁。

  26.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27.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8.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29.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0.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31. 放於利而行,多怨。

  精選二:

  1.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2.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3.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4.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5.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6.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8.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9.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處事有底線,做人有原則。這樣的人不但是可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而且可以以“士”視之。至於是猛士?勇士?仁智之士?……兼而有之吧***

  10.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11. 孔子論從政

  12.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3.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4.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通“三人行必有我師”,修德須“這山望著那山高”則德漸馨;“以其病病”則修身以養性,寬仁以濟世,聖人之道也。***

  16.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7.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8. 巧言令色,鮮矣仁。

  19.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20.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21.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也。嚴者義之存,寬者仁之所。***

  22.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23.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24.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5.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6.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恭敬寬恕誠信聰敏予人以利,此五者,仁者之為***

  27.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8.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29.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要有了長遠的眼光,就不會為了眼前的利益欣喜或為了當下的苦難而怨天尤人,而有了這遠慮,則做事淡泊從容,不易有失。***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