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白描荷花圖片

  白描線條是每一幅工筆畫的骨骼所在,是工筆畫中最基礎的元素,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供你參考!

  欣賞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讀一讀關於工筆畫寫意性的文章吧!

  工筆畫的寫意性表現

  意象表達

  意象造型是中國畫寫意性的本質特徵。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一直注重對意象的表達和釋讀。意象指以意攝象,以象表意。寫意指畫家在藝術創作中所真正想要表達的內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趣意象,是畫家的精神追求、性情品格和審美情趣,是畫家以藝術形象傳達出的胸中意象。畫家通過目視對所要描繪的形物經過心視,即與自我的審美情趣、思想意識相融之後產生的內在意象,也是古今畫論中常提到的“象外之象”,不但表現客觀形物的形態特徵和內在精神,還表現畫家自我的主觀意識、精神追求、審美表達和感情旨趣;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既強調客觀的真實性,又強調主觀的意志性;形意相融,主客觀相依,注重對意象及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達,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審美藝術觀。

  在中國繪畫史上,“形”和“意”一直並存。“存形”是早期繪畫的一個最主要的功能。東晉顧愷之提出“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藝術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性格特徵,對所繪物件通過觀察和審視,即遷想妙得來把握物件的內在精神,在形似的基礎上進而表現人物的性情特點,以形寫神。“形”在工筆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但這個形已不是簡單的形,而是通過畫家的“意象”轉化之後的“形”。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六法”,其中“氣韻生動”是指作品中所表現的形象或作品整體意境意象中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韻致,使作品富於生命的活力,這一繪畫理論最終發展成為中國繪畫最重要的評判標準,並由人物畫題材擴充套件至花鳥、山水等其他題材領域。在繪畫不斷髮展和成熟過程中,對於抒發思想意趣的主張從未停止過。南朝時,姚最強調“立永珍與胸懷”,也是主張先立意;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錄》中就曾提到“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隨著歷史的發展,唐、宋時期的作品更關注生活和寫實風格,其藝術成就達到了中國藝術史上的巔峰。這種寫實也與西方的繪畫寫實有著本質區別,同樣以“意象”為表達主體。唐代白居易在當時的畫風影響下,認為畫應形、意兼顧,“畫無常工,以似為工,畫無常師,以真為師,故其措一物,狀一物,往往運思,中與神會”。文人士大夫崇尚畫中的情思、意趣之風日盛。歐陽修曾批評當時之重精工描寫的畫風,“蕭條澹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若乃高下向背,遠近重複,此畫工之藝耳”,這對一味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的作品可謂當頭棒喝,而這些理論的提出,同樣是針對工筆畫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