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為什麼跳樓

 張國榮原名張發宗,出道後改名為張國榮,洋名Bobby後來也改成較成熟味道的Leslie。不過近年來,圈內人大都以“哥哥”這個花名稱呼他,原來“哥哥”這個名傳聞有兩個出處,對於傳聞自殺存在著許多迷霧,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一下:

  精神抑鬱症 外界普遍宣稱張國榮因拍鬼片《異度空間》而患上憂鬱症,以至他不得已推掉了原先已接下的湯臣公司的新片《美麗上海》。據說,張國榮在2002年5月拍攝影片《異度空間》時太過投入,以至戲拍完了仍無法抽離角色,導致精神過分緊張,因而患上了精神抑鬱症。一直到拍完片後的好幾個月,他的聲音都氣若游絲,不斷地看病吃藥。被傳出患憂鬱症後,張國榮被迫取消了原定的工作計劃,其中包括參與演出徐楓監製的《美麗上海》、《藍宇》投資人石雪投資的《偷心》,以及唱片計劃等。但張國榮曾否認了這種說法,只承認自己因壓力大影響了情緒,並且2002年10月更以行動來闢謠。他以一身黑色西裝的瀟灑打扮到場支援2002年Cash金帆音樂獎頒獎禮,雖然沒有接受訪問,卻十分大方。大會本來安排他從祕密通道進場,但他卻選擇了從正門進場,又任憑記者拍照,更不時向大家揮手,顯得十分親切。譚詠麟上前問他“他們說你憂鬱症,為何我一點也不覺得?”張國榮聽後立即轉一轉身,證實自己十分精神。當時,他整晚都滿面笑容,上臺時更風騷地親吻了女主持潘芳芳的面頰,發言時也聲音洪亮,並無沙啞,顯得甚為健康……當初如此截然不同的報道,讓人們今天在張國榮死因之“抑鬱說”上也自然會分歧不小。而且後來披露的張國榮遺書也全然把人們的思路從“抑鬱”兩個字上引開。

  《偷心》未竟 張國榮的突然辭世令人扼腕嘆息,而生前,有一件事讓他一直耿耿於懷、鬱鬱寡歡,那就是沒有將電影《偷心》完成。這部影片凝結了張國榮無數心血,也是他準備由演員嚮導演轉型的第一部作品。在劇本、演員等一切因素都籌備妥當之後,這部電影最終因為資金沒有到位而沒能開機,讓他為此一直鬱鬱寡歡。目前,《偷心》的編劇、女作家何冀平說起了這部未竟的電影對張國榮的重大影響,她說張國榮為這件事投入了很多精力。從2002年春天開始,他們曾一起為《偷心》做準備,跑了上海、北京好多地方,連服裝、道具、演員和執行導演都選好了,電影卻沒能拍成。何指出《偷心》是一部描寫一個藝術家情感的電影,結局依然是何冀平一貫的充滿遺憾的悽美結局。當時這個構想一出來,港方就有人要投資,但張國榮還是決定接受一個朋友推薦的內地投資人。沒想到這個投資人出了問題,資金沒有到位,使得電影流產。而張國榮又怕找別的人投資丟面子,於是電影的拍攝就被無限期擱置了,這對張國榮的完美性格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何冀平說:“我剛一聽到他自殺的訊息,心裡特別難過。我一直覺得,如果電影拍成了,他也許就不會這樣了。我準備改編《天下第一樓》的時候,給他打了電話,我說如果再有機會,我還會幫他把電影進行到底。聽得出來,他有點惆悵,似乎對那部電影念念不忘、欲言又止,我心裡也覺得很不好受。”在與張國榮的接觸中,何冀平覺得他沒有抑鬱性格,是一個隨和、坦然、率直的人,但她也認為他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寂寞。人太成功了,有時反而找不到自己的寄託在哪裡。

  不堪壓力 張國榮凡事都力求完美,已經46歲的他相當在意自己的外形以及在影歌迷心目中的形象。據稱他已開始為日禿的頭髮而煩惱,並積極轉型到幕後當導演。他曾公開表示,“演員只是棋子,導演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年輕完美的形象,所以他在香港成立了“夢幻聯隊”製作公司準備轉到幕後當導演。由於求好心切,還特別北上向姜文請教。但又因為壓力過大,原本已經開拔到北京、青島等地準備開拍的《偷心》只得停機。因此有人認為,張國榮深為工作壓力所困,所以最後選擇了自殺。但也有人認為,張國榮是因為同性戀的社會輿論壓力過大,不死無以肩負。但這方面的可能性太小,因為2000年已經有新聞說,他答應免費為同性戀組織舉辦的“十大傑出同性戀報導獎”擔任評判,以為香港同性戀打氣,顯示他終於肯公開其同性戀取向。既然3年前就為相關機構效力,那麼現在才為性取向而自盡,此說顯然難以自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