壎的發聲原理是如何發聲的

  壎是開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那麼,在壎的發聲過程中,有哪些原理可尋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壎發聲的原理吧!

  壎的發聲原理解析

  目前人們的認識是壎同笛簫等樂器同屬邊稜氣鳴類樂器,進而把它當做管樂器研究,但由於壎的腔體內是一個氣團,而並非管樂器的氣柱***不管是柱狀還是錐狀氣柱***,所以其發聲規律與管樂器有很多不同之處。很難把它歸入管樂器的範圍,更談不上是“閉管樂器”或“半閉管樂器”了。

  從理論上講壎根本不是管樂器。它的腔體內是一個氣團,而管樂器的管子裡是一根氣柱。兩者形狀不同、發聲規律也不同。在管樂器上,管子的長度決定聲音的高低。音孔位置的高低,實際上在改變著管子的長度,直接影響著音的高低,所以笛簫的音孔總是低音孔在高音孔遠離吹孔端***也有特殊情況***,故而笛簫的指法相對有一個標準;在壎上,壎腔體內的空氣團體積的大小決定音高,體積大的聲音低。開放的指孔的面積越大,氣團的體積就變得越小,聲音就越高,而音孔位置的高低卻不會影響聲音的高低。另外,管樂器可以通過調整口型及氣息的手段吹出基音的高八度或高十二度、十五度等泛音,這種手段被稱為“超吹”。而壎用超吹的辦法則只能奏出一個不規則的、基音的超八度音。

  壎的音高只與所開啟的音孔的面積大小有關,與所開啟的音孔的位置沒有關係,所以只要保證音孔面積大小相同,可以把它開在任意的位置,這也就是壎的指法可以是任意的排列的原因。

  任何一種樂器均由發聲體和共鳴箱組成。聲音特性主要由發聲體決定,共鳴箱一般是包容狀整體,對聲音起“放大”作用。理論分析常把共鳴箱當成只有反射作用的剛體。事實上,常見的共鳴箱也有某種吸收作用。壎的發聲體就是吹孔處的銳邊激起的氣流振動。共鳴箱就是壎體,只不過與吹孔緊密相連,不像琴類那樣分得明顯而已,而且,通過音孔的開閉還能改變壎體的固有頻率。

  而影響壎的音色的首要因素是吹孔材料,其次是材料厚薄和吹孔音孔的成型狀況,其餘影響輕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壎的工作原理

  壎是用陶土燒製而成的球體積氣類吹奏樂器。從聲學角度來看,壎是依靠腔體內氣團的容積***即壎體內膛容積***、吹孔、指孔孔徑大小等來改變音高的。腔體內氣團容積越大、壎的發音就越低,反之就越高,指孔孔徑越大、指孔越多,壎的發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孔徑相同的指孔,開在壎的不同部位,音高是基本相同的。

  這一點與管狀樂器不同,管狀樂器是依靠改變空氣柱的長短來改變音的高低的,音孔開在管的不同位置,音高是不同的。根據球體積氣類吹奏樂器的聲學原理和特點,壎的製作家們改變了傳統壎指孔編排不合理的位置及程式,採用了適合人體生理特點、便於演奏的科學的指孔排列方法。

  壎的起源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

  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

  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壎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壎的發展歷史

  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樂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確認,壎在戰國初就廣泛應用於宮廷的祭祀活動中。秦漢以後,壎成了宮廷雅樂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只是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偶或一聞壎樂外,幾乎不知道還有壎這樣一種樂器了。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壎樂幾絕於耳。

  八十年代以來,在演奏家、製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壎作為樂器有了標準化和規範化的製作,喜愛壎樂並且學習、演奏的人越來越多,習壎的熱潮悄然興起。從壎上人們似乎找到了遺失已久的古風,壎正在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大型歌舞劇《兵馬俑》以及各地方戲曲等都出現了大量的壎樂作品,並且湧現出《風竹》、《楚歌》、《遐思》等優秀的壎獨奏曲。

>>>下一頁更多精彩“壎的基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