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對人的危害有多嚴重

  孤獨症,也稱孤獨症,是一種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及刻板的行為為興趣的精神疾病。這種疾病在不同年齡階段均有發生。那麼孤獨症有什麼危害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孤獨症的危害,希望能幫到你。

  孤獨症的危害

  1、人際關係障礙

  ***1***缺乏依戀行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粘人,不會像一般孩子一樣纏著大人不放,喜歡大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生活的工具”,要吃什麼東西才去拉媽媽的手,而不是“情感物件”,平常沒事就不理媽媽。

  ***2***對親人和生人的反應沒有很大的差別:看到媽媽來了,爸爸下班了,不會表現出特別高興,常常是沒有什麼反應;看見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認生。

  ***3***對人際關係不感興趣:對團體遊戲活動不感興趣,很少主動找人玩,很少主動參與一群人的交談,也很少能和他人維持真正持久的友誼。隨年齡增長,有些會在人際關係上有所進步,但仍表現出對“人”不感興趣的特徵。

  2、溝通障礙

  ***1***語言溝通障礙:即通常所說的語言發育遲緩。許多家長之所以帶孩子到醫院,就是因為幾歲了還不會說話。主要表現還有咬字不清,說話速度太快,音調太高或太低;說個別字詞、而不說完整的句子;仿說現象明顯,如背誦詩歌、廣告詞,或重複他人的問題;難以交談,如被動回答,答非所問,重複提問,話題單一;人稱代詞錯用,常常是不用人稱代詞,“我”與“你”混淆。

  ***2***非語言溝通障礙:不使用眼神傳達資訊或感情,眼光常飄忽不定;不會用手勢、表情、身體動作與媽媽或其他人交流。

  3、刻板行為

  ***1***對人、物的固定反應:對親人或生人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不懂得應因人、因時、因地不同而有所變化;對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擺放或擺弄方式;對於某些物品有依賴性,經常帶在身邊。例如:經常將同一顏色的玩具擺放或堆放在一起,或擺成一條直線,似乎“歸類”能力較強,但並非有意識、有目的或按指令行事。

  ***2***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儀式:往往表現在吃飯前後、睡覺前後,上廁所前後及出門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

  ***3***自我刺激: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腳尖,玩自己的聲音***叫、笑、自言自語***用手摸嘴脣、耳朵或其他身體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腳,身體前後搖晃,原地轉圈等。

  4、對外界反應異常

  ***1***反應過弱:很多孤獨症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因而有過帶孩子去看耳鼻喉科的經歷。他們常表現出一種事不關已,若無其事的樣子,好象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外界發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們。

  ***2***反應過強:也有很多孤獨症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變,以及一般人不以為然的小刺激,他們卻有很強烈的反應,如用雙手捂住耳朵,敲擊頭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好象能聽到旁人感覺不到的聲音刺激,也有人對某些氣味、色彩、形狀、質感等反應過於興奮或恐懼。或對某一種事物或知識極其感興趣而且表現突出能力,例如:識字、記憶等。

  引起自閉症的因素

        1、為吸引他人的注意,這種情形較常出現在缺乏安全感或常被冷落的孩子身上,舉個可能大家很熟的例子,因為可能就發生在你的家裡。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累的筋疲力竭,癱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突然看到聽到小孩用力摔玩具,還故意往爸爸媽媽身上摔過來。爸爸媽媽嚇到或氣到跳了起來,好了,孩子的目的達到了。其實不是孩子有心機耍這種手段,而是孩子會嘗試各種讓爸爸媽媽看他一下的方法,唱歌?可能沒反應,不然就是爸爸隨便敷衍一聲。再換個方式,跳舞?老爸老媽累到視若無睹。再換個激烈一點的,大叫,咦,有反應囉,媽媽起身要小孩不要叫,小聲一點。好,再加點,拿東西丟人。果然,爸爸媽媽都跳起來了。以後就用這招,每次出招每次有效。

  2、積習難改,行為及心理學家對人類的行為做研究之後發現,一個動作連做17次後,會便成一種習慣。例如一坐下就開始搖你的腳,接下來每次坐下你就開始謠腳,搖著搖著就變成你的習慣。以後當你再坐下來時,腳就會不自覺的開始搖起來,通常要等到別人提醒你“嘿,咖啡被你搖出來囉”你才發現什麼時候你有這習慣了。孩子有時候的異常行為只會針對同一個人,例如她只敢罵或打媽媽,卻不會罵爸爸,這就是習慣了對媽媽做這樣的行為,習慣改不掉了,再大要改就難了。

  3、因家庭因素所引起,大家看到這一點後想必直接的反應就是「嗯,沒錯,吵架、離婚」。不,我要說的是家庭的生活習慣,例如我最常見到的爸爸習慣對媽媽用吼用叫的,小孩耳濡目染,分不出輕重,對媽媽也就用吼用叫的,出言不遜。另外我接觸到的一個情形是媽媽愛罵人笨蛋,你知道嗎?這小孩走到哪,這些字就用到哪,不管開不開心,好像想到就用一下,別人給他餅乾,他不會說謝謝,他用笨蛋兩個字謝謝你。因情緒障礙引起,情緒障礙多半是小孩對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不明白不瞭解所引發,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心情越來越好所以音調聲音越來越高,在孩子聽來跟媽媽罵人時候一樣大聲。小孩不瞭解,開始生氣你們兩個為什麼要吵架,甚至可能為了保護媽媽而出手打你的朋友。

  4、因語言障礙引起,無法適時找到與人溝通及表達的方法,所以引出令人不能接受的行為。例如你要小孩洗手,但他已經洗過了,你卻仍以為他還沒有洗手,甚至還罵他不聽話不洗手,要他如何告訴你「我洗過了啦」心裡急了氣就來了,卻不知道要怎麼讓你知道,只好用打或用跳來讓你知道你誤會他了。因藥物或飲食不適應症而引起,有些藥物或飲食的不適應症會讓孩子情緒焦躁,以致容易生氣,出現不能被接受的行為。注意,我說的飲食不適應症與食物過敏是兩碼子事,不一樣的。

  5、因被壓抑而引起,這種情況會出現在特殊家庭裡面,父母為了這個訓練那個治療而有些壓力,無形中將壓力移轉到孩子的身上而仍不自知。最常見到的是過動兒家長因為怕過動兒在公眾場合出現過動行為而難堪,每每在過動兒還沒站起來之前,家長就已經喊出“坐下不要跑”,可是其實孩子可能只是想站起來伸手拿離他較遠的薯條。或是對孩子來講,為什麼媽媽可以讓沒有過動症的姐姐跑來討去,他就不行?

  幼兒自閉症的表現

  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絡 即是缺乏與人交往。

  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徵,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錶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

  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後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絡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

  兒童的自閉症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願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麼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

  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迴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遊移不定,看人時常眯著眼,斜視或餘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