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吃什麼可以禦寒

  立冬到來也意味著真的是冬天了,小夥伴們一定要多穿衣服,此外,還可以多吃一些禦寒的食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立冬節氣禦寒食物,希望對你有幫助。

  立冬節氣禦寒食物推薦

  在寒冷的冬季,往往使人感覺不適,而且有些人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特別怕冷。因此,在冬季要適當用具有禦寒功效的食物進行溫補和調養,以起到溫養全身組織、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防寒的能力。

  維持機體組織正常功能,抗拒外邪、減少疾病的發生。傳統醫學認為,在冬季應吃性溫熱禦寒並補益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甲魚、麻雀、蝦、鴿、鵪鶉、海蔘、枸杞、韭菜、胡桃、糯米等。增加產熱營養素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機體每天為適應外界寒冷環境,消耗能量相應增多,因而要增加產熱營養素的攝入量。產熱營養素主要指蛋白質、脂肪、碳水合化物等,因而要多吃富含這三大營養素的食物,尤其是要相對增加一些脂肪的攝入量,如在吃葷菜時適量放入一點點肥肉,在炒菜時多放些烹調油等。

  立冬時節的習俗

  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賀冬亦稱“拜冬”

  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學

  冬天的夜裡是非常長的,而且這時候也是農閒的時候,在這個季節裡面辦“冬學”是最合適的。

  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立冬節氣的養生方法

  1、運動注意熱身以免受涼:此時節適合根據個人體質和年齡的不同選擇一些諸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由於冬季天氣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鍊之前要注意熱身,如先做一些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練習,等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強度高一些的健身運動。

  2、精神養生必不可少:專家說,冬天人們的情緒容易低落,如果生活或者是工作上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可能誘發抑鬱症。精神養生在11月應做到精神安靜,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體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時排解,疾病就不會找來。

  3、飲食上儘量避免寒性食物:專家介紹,這節氣的飲食應該特別注意多吃熱量較高的膳食,還要多食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缺乏,如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青菜、木耳、豆腐等。少食寒性之品,如海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