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疾病新生兒黃疸

  兒童過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變應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支氣管哮喘、特應性皮炎、蕁麻疹、變應性胃腸炎等,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供大家參考。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會超過3周。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週消退。假如在第二週,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症狀: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慾依然很好,精神也不錯,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這個時候就要懷疑是病理性的黃疸。

  病理性黃疸通常有這樣一些症狀: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為桔黃色,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媽咪呵護: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黃疸會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黃疸,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黃疸: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併發腦核性黃疸,通常稱“核黃疸”,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當出現特殊情況時,應及時送往醫院,請求醫生的幫助。

  兒童春季疾病

  小兒多感冒

  風邪是春季主要的致病邪氣,其致病的特點是發病快、變化多。《黃帝內經》裡“風者,百病之長也”,就是說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風是一類病邪,是六淫邪氣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溼、燥、熱等諸邪,均可以依附於風邪而侵犯人體,如外感風寒、風熱、風溼等。所以中醫的風邪在現代醫學的理論研究裡,就是各種的病原體如病毒、細菌等引起的一個相似症狀群。

  小兒素體“肺常不足”,免疫力低下,因此,一旦風犯肺衛,或風邪挾毒直犯氣分,就會引起寶寶鼻塞、流涕,發熱、咳嗽、打噴嚏的病症,甚至引發寶寶罹患流感、手足口病等疾病;風挾溼邪直中脾胃,還會引起兒童嘔吐、發熱、腹瀉等胃腸型感冒的病症。

  小兒抽動症

  抽動症是指抽動障礙是一種不自主的、反覆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的綜合徵,以眨眼、面部抽搐、不自主發聲等為臨床特徵。近年來,兒童抽動症發病率有明顯增多趨勢,且症狀多變,容易反覆,發病後對患兒學習、生活、社會交往造成較大心理負擔,讓粑粑麻麻好擔心。

  從中醫看來,小兒抽動症的發生與肝有關。《內經》中“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兒不能任,故目連剳也”,也就是說,風邪入侵體內後,容易引發肝風內動,出現不自主的、反覆的眨眼、肌肉抽搐等症狀。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純陽之體”,故有“肝常有餘”之說。肝常有餘,是指小兒生長髮育迅速,全賴肝生髮之氣的旺盛,這是生理狀態的有餘之象。但若肝生髮之氣太過,則造成肝氣橫逆、肝風內動等病理變化, 臨床上可見小兒高熱抽搐、小兒抽動症發作、小兒夜啼等病症,這是病理狀態下的“有餘”之象。

  肝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春季風邪張揚,小兒脾胃失常,引動肝風,則肝風內動,筋脈失養,可見不自主眨眼、聳肩,手足顫動的抽動症;因此小兒抽動症病位在肝,肝風內動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春季更是小兒抽動症的高發季節。

  兒童疾病的預防

  1、止痛止瀉。兒童腹瀉常伴有腹痛症狀,既能快速止瀉,又能緩解疼痛。

  2、強健脾胃。加入茯苓、雞內金、六神曲等藥材,健脾和胃、開胃助氣。

  3、快速恢復。人蔘、白朮等中藥材,益氣補脾、燥溼利水,利於快速恢復。

  4、安全有效。精選10味中藥材入藥,止瀉止痛、健脾益氣、安全有效。

  5、服用方便。顆粒劑型,易溶水易服用,口感好孩子願意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