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相機的感光度是什麼意思
感光度,又稱為ISO值,是衡量底片對於光的靈敏程度,由敏感度測量學及測量數個數值來決定,最近已經被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相機感光度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感光度
感光度又稱“ISO值”,就是衡量“底片”對光敏感程度的一個引數。在膠片時代,這個“底片”就是膠捲,而這個敏感程度由膠捲的規格決定且不可變,不同型別的膠片有著不同的感光度。數碼時代,“底片”就是你相機裡的那塊感測器,也就是CMOS或者CCD,而這個感光度是可變的,一般來說,素質越優秀的感測器,感光度可調節的範圍也越大。如果把數碼相機比作一個生物,那麼感光優秀的機器就好比一頭獅子,即使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憑藉著極佳的視力捕捉到獵物,而感光差的就如同患了夜盲症。感光度範圍寬廣也就意味著,在相同的光圈下,同樣是正常曝光,你將能獲得更高的快門速度,有利於抓拍。
膠片,通過調整其化學成分能夠獲得不同“度數”的膠捲,常見的有100度、200度、400度、800度甚至1600度和3200度的。不同規格的膠捲適用於不同的拍攝場景,低度數的膠片基本只適用於拍攝光線較好的情境,且快門速度無法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但畫質較為優秀,這種膠片一般價格也比較低廉,俗稱“業務卷”。反之,為了獲得高速快門滿足一些特殊的拍攝需要,還有一些價格稍微昂貴的高度數膠片,但這些膠片對光線更敏感,但畫質相比於低度數的將有所下降。
高感和低感
高感也就是我們以上提到的兩種方式來實現的,提到高感必然要說高感畫質,一般畫幅越大的相機,高感畫質相對更優秀,小尺寸的感光元件感光面積小的可憐,可經不起這麼折騰。喜歡手機拍照的朋友一定會發現,手機在弱光環境下拍出來得照片畫質簡直無法直視,因為手機攝像頭的CMOS撐死也就指甲蓋那麼大…… 這也是普通DC相機在高感畫質上無法和單反競爭的原因。
在討論高感的同時,低感畫質往往被人忽略,首先筆者說明一點,高感勢必帶來高噪點,但低感並不等於沒有噪點,低感光度下往往需要更長的曝光時間,照片暗部的噪點會非常明顯。噪點主要和三個因素有關:1、感光度設定 2、長時間的曝光3、環境及相機使用的溫度太高。討論低感畫質的意義在於,低感度下畫面細節將更豐富,如果是一臺高畫素相機,那麼低感下的畫質表現將是衡量其效能的關鍵引數。比如搭載了5060萬畫素感測器的EOS 5DSr,如果你苛求它高感表現有多麼優秀,我倒覺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如今市面上的頂級單反相機,比如尼康的D5,感光度拓展最高甚至已經達到了328萬這一水準,但是這個級別的感光度“能看”嗎?這就牽涉到了一個概念“可用感光度”,其實這個值沒有一個定量,是一個泛的概念,每臺相機的可用感光度都有差異,判斷的標準應該從畫質可接受這個程度來定。當然這個可用的標準還可以通過相機原生的感光度來判斷,因為這個資料是廠商通過相機CMOS自身的素質給出的,較符合實際使用效果。來看尼康D5在感光度328萬下的表現,明顯“不可用”。
這種拓展感光度並不是通過硬體來實現,而是通過軟體一定的演算法來達到目的,所以畫質會大大折扣,這個引數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證“拍得到”,比如記者。而向低感光度的拓展是為了在一些光照條件太好的情況下壓低快門速度使用。
ISO概念
早在膠片時代我們的攝影生活就默默遵循這一行業標準,購買膠捲時包裝上都會標示ISO 100、ISO 200、ISO400這樣的字樣,此處的ISO數值越大,表示膠捲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著ISO數值高的膠捲,只需要較弱的光線就能使膠捲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樣亮度的光線條件下,可以使用較小的光圈或較高的快門速度,即感光度與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舉個例子來說,ISO 100的曝光速度比ISO 50快一倍,因為在相同情況下使用ISO 50時曝光1/125秒,如果換用ISO 100的膠捲只要1/250秒。
在解釋數碼裝置可隨意調節ISO感光度的原理之前,我們先來進一步瞭解膠片時代的ISO相關的一些知識,相信對我們理解下文會有幫助。普通膠片相機是怎樣識別不同ISO數值的膠捲的呢?一切祕密都基於DX編碼系統。該系統最早用於圓盤照相機用的圓盤膠捲,後來發展到35mm膠捲系列中,並於1981年率先運用在Kodak彩色膠捲VR 100上,接著日本的Fujifilm、Konica、德國的Agfa和英國的Scotch等較大的膠片公司,也相繼採用了DX編碼系統。
國內外生產的彩色膠捲都帶有DX編碼,它也已成為現代膠捲的標誌。如圖1所示,DX編碼由膠捲暗盒外殼的矩形方塊編碼組成,總共有12位,每一位分別由銀白色或黑色方塊來表示導通和絕緣,膠片機通過讀取這個編碼來自動判斷裝載的是什麼感光速度的膠片。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