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文俊書法作品精選

  叢文俊,筆名如也,齋號兩可齋、豐草堂、適有餘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漢族。198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叢文俊書法概述

  筆名如也,齋號兩可齋、豐草堂、適有餘齋,吉林市人,1949年1月生,漢族。198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文字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歷史文獻學專業,獲博士學位。著有《中國書法全集·商周金文卷》、《中國書法全集·春秋戰國金文卷》、《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等書,發表書法史學及古代書法理論研究論文四十餘篇。書法創作上,對三代秦漢隋唐文字遺蹟普遍感興趣,有較長時間的臨習,各種書體均有心得,能做到入古出新。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導師。

  叢文俊書法職業生涯

  叢文俊,1949年出生于吉林市,現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吉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魯迅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目前已發表書法研究文章150餘篇,出版《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等學術專著9部以及《豐草堂題跋書法》等書法作品集3部。先後獲國家圖書獎、中國書法蘭亭獎、長白山文藝獎等,被評為“中國當下最具收藏價值的十位書家”。

  記者劉暢報道吳然攝叢文俊是當代中國書壇極負盛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他諸體兼擅,篆、隸、草、楷、行樣樣精通;他在研究領域頗有造詣,除書法理論外,還深入古代書法史、上古歷史文獻,著書立說。其翰墨生涯至今已跨越三十多個春秋,從青年時代的痴迷,到今日之成就,一幀幀書法佳作與供後人捧讀的著作便是最好的註腳。

  如今,剛過花甲之年的叢文俊,將首次在家鄉長春舉辦書法展,意在“還歲”。4月16日9時30分,“叢文俊還歲書法展”暨《叢文俊還歲書法集》首發式將在吉林藝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對於這一高水平、高規格的個展,省內書壇同仁以及書法愛好者期待已久。叢文俊日前接受記者採訪,也談起了辦展初衷。

  辦個展貴在精而非多

  叢文俊耕耘書壇三十餘載,但其個展卻不多見,這三五年來,不過是應東莞博物館和他擔任客座教授的魯迅美術學院之邀,舉辦題跋書法展。如此“吝嗇”於辦個展,他自己解釋說,“一直以來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書法理論研究、學術研究上,而做學問就是要摒棄瑣事,集中精力。”此番在家鄉舉辦個展,有點破天荒的意味,叢文俊笑言,“六十歲了,一來有點事做,二來總該向家鄉人彙報一下。”叢文俊為展覽取名“還歲書法展”,包括140餘件作品,既有真草隸篆行各種書體、各種風格的書法作品,又有蘊含文化資訊和高學術含量的碑拓造像及書法題作品。叢文俊自2008年冬天著手創作,原打算在去年展出,“創作過程中,想法太多,加上身體還鬧了點毛病,這就拖到了今年。”

  像演員一樣投入角色

  叢文俊口中的“想法多”,說的是他對這次個展有更高的期許,“如果不能超越上一次展覽,那還辦它幹嗎?”聽說叢文俊為個展揮毫潑墨,有新作問世,不少書界同仁先睹為快,他們也在作品中體察到其作品風格變化的脈絡。談及變化,叢文俊如此解讀,“首先考慮到怎樣讓作品更具感染力,多向傳統學習,避免當下書壇浮躁的風氣;再者就是有了新的想法,風格變化了,藝術水平也有提高。”他還在創作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投入,“書法要達到一種境界,人書合一。我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心和作品的風格相呼應,成功率很高。像我這次創作,多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頓,甚至都不蘸墨。”叢文俊打了一個有趣的比方,“就好像演員要進入角色一樣,開始書法創作前,我們也要進入一種狀態。”

  沒有理論就是“字匠”

  “對於搞書法創作的人來說,靈感就像一顆顆珍珠,常遇到,但很多人卻缺少一根線,無法將這些珍珠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鍊,而這根線就是深厚紮實的理論素養。”叢文俊形象地比喻說,一個搞書法的人只有有了這條項鍊才能稱得上是書法大家,這是他多年來從事書法理論研究的心得,也是他一直醉心書法教育的原因。縱觀當下書壇,叢文俊認為,喜歡書法的人越來越多,也不乏能寫漂亮字的人,但在他看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稱之為“字匠”,“因為他們的字裡沒有自己的影子,沒有真正的內涵。”叢文俊說,一個人真正稱之為書法大家,就一定有深厚的學識、紮實的理論做基礎,“這樣不僅能促進自己不斷進步,獲取更多的創作靈感,更能有效地傳承書法、發揚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