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書法作品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關於《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十月二十一日。明萬曆初年在陝西郃陽舊城莘村掘得此碑,篆額佚失不存。出土時字劃完好,一字不缺,清康熙十一年***1672***後,中有斷裂,今則缺滅之字更多,但漢碑中少有較此完好者。出土後移存郃陽縣孔廟東門內,西向。1965年移置陝西省博物館碑林第三室。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此部《曹全碑》系明拓“悉”字未損本。碑高253釐米,寬123釐米。割裱本,內框高25釐米,寬11.5釐米;外框高31.5釐米,寬16釐米,計21開。隸書,二十行,行四十五字。碑陰五列:首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金石萃編》載為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五行;四列《金石萃編》載為十八行,歐陽輔《集古求真》載為十七行;五列四行。

  《曹全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碑文主敘曹全為弟分憂,棄官還鄉,又遇禁綱,於家隱居,光和七年再任郎中拜酒泉祿福長等身世,從側面反映了以張角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聲勢浩蕩。碑文銘辭三行,三字為句,空三行書年月一行,在碑陽正文末。碑陰刻立碑題名者的題名,有處士、縣三老、鄉三老、門下祭酒、門下議掾、督郵、將軍令史等。

  此部《曹全碑》系清朱彝尊、翁方剛等舊藏之明拓“悉”字未損本。朱彝尊,清朝學者,字錫鬯,號竹垞,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博學多才,尤工於詞,為清代大家。翁方剛,字正三,號覃溪,清朝學者,精於經學考據,又擅長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考證精審。外題簽為梁啟超題“朱竹垞舊藏本曹全

  碑,今歸飲冰室。己丑正月題”,內題簽為翁方綱題“曹全碑曝書亭藏本”,並鈐“覃豀鑑藏”朱文長方印。”朱彝尊、翁方綱、梁啟超遞藏,有梁啟超、翁方綱題跋,趙懷玉札,李彥章觀款。鈐有“彝齋”、“啟超”、“樑”、“竹垞”、“子孫後世家傳之寶”、“翁方綱”、“漢籌之印”、“文淵閣校理翁方綱藏”、“蘇齋金石文”、“容齋清玩”、“飲冰室藏”、“葉志詵審定記”、“東卿過眼”、“朱彝尊印”、“李彥章印”等印。此本為首行“秉乾之機”之“乾”字未穿,第九行“悉以薄官”之“悉”字未損。碑版字型勻整秀麗,分縱橫行,體態扁平,行距疏朗,逸緻翩翩,清萬經評雲:“秀美飛動,不束縛驟,洵神品也”。人們譽它象“風流自賞的三河少年,文雅可愛的蘭閨玉女”,是漢隸中用圓筆的典型作品。

  《曹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在現有漢碑中,是儲存漢代隸書字數較多的一通碑刻。拓法雖不為精善,但較之當時所拓,神理渾淪可愛。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記述曹全之生平、功績,以及世系外,並記載了漢代以張角為首發動的農民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可作為訂正歷史之參考。此碑文多別字,故後人疑為摹刻者,然就其端直朴茂而言,非漢人所不能。

  茲選照三開,既碑文首一開、“‘悉’字未損”一開以及碑文末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