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王羲之草書書法作品圖片

  王羲之的草書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特色,它的書法字型非常的獨特,受到了許多人的臨摹與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王羲之草書書法字型作品圖片欣賞


  1


  2


  3


  4


  5


  6


  7


  8

  引碑入草的介紹

  引碑入草作為碑帖結合之高階形態, 其首要問題是結合什麼?引什麼、入什麼?需要澄清的是,引碑入草並非是在草書作品裡加些許碑體字,簡單地將兩種書體穿插在一起,而是要將兩種書體徹底融為一體,包括從內在技法到外在精神的高度融合,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書體形式和一種新的草書風貌。

  碑講究樸厚雄強,字形方峻堅削、古拙勁正,而草書講究流放姿縱。所以,在探索引碑入草道路上必須敢於和善於取捨,其取捨原則,就是取其最本質特色,同時捨棄其餘的特色。引碑入草正是要將魏碑和草書在高階層面,並非是要將所有諸要、諸美都無一疏漏地保留下來。否則,引碑入草必將失去實現之可行性,妄圖“眾美”卻丟掉“大美”。這是探索引碑入草的理論前提和實踐基礎。

  引碑入草的開創性探索的意義,正在於 李志敏的思維裡有著明確的取捨原則和強烈的求變思路,即集中將碑的最本質筆法和雄強之風貌,從根本上植入草書特別是狂草實踐之中,同時,他又敢於果斷捨棄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則和要求,結字高古,取法漢魏,用筆大膽,點畫簡省,結體奇異險峻,使他的草書書風兼具“流放姿縱”和“蒼茫雄渾”的神韻。此外,他的每一幅草書作品都極力尋求變化和差異,這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千篇多面”的特點,但整體上又能體現出凝重粗獷、雄奇厚拙的碑學意蘊。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 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 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 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引碑入草的實現,最終依賴技法的支撐。一在筆法上,將 魏碑之雄強、開闊筆法有機引入草書之中。魏碑的中鋒絞轉、萬毫齊力與草書的外拓筆法不謀而和,在草書遒媚之中加以雄強之力,使狂草線條更顯張力,可有效彌補大草用筆直白乏力的缺陷。二是在墨法上,將碑之用墨的生澀老辣以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創作中,任意鋪毫,萬毫齊力,縱橫使轉。三是在結體和佈局上,引碑入草注重“以勢帶形”、化線為點、疏密互補、結構天成,通過橫向與縱向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實現空間的隨性擺佈,提升全域性的靈動和跳躍。更利於在流放姿縱的狂草中彰顯出碑派的風骨與氣勢。

  李志敏 引碑入草作品的大氣磅礴之勢,得益於魏碑方筆和圓筆的渾然妙用。同時以狂草神韻境界為精神核心與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備,流暢中不失勁正之氣。他將碑的墨法引到大草之中,厚澀之間現樸拙,酣暢之中出力道,形成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線條點畫更具張力、視覺感官更具衝擊力的墨風特色。他注重“用筆貴約,約而能真”,在“化線為點”的探索中將“點”的運用推向極致,打破以傳統點線互補為佈局的固定模式。

  任何一種書體和書風從開始萌芽到發展成熟,都需要歷經歲月的多重砥礪和洗禮。 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所進行的探索,為當代書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值得書法理論界認真研究和借鑑。 啟功先生更是對李志敏先生的書法造詣大為讚賞,他說:“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