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書法名家鄧石如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即著名的“完白山人”。清代集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於一生的藝術大師和學者,安徽懷寧***今安徽安慶***人。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作品欣賞

>

  作品圖片1

  作品圖片2

  作品圖片3

  作品圖片4

  作品圖片5

  鄧石如個人簡介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避清仁宗諱,更名石如,字頑伯,自號完白山人、龍山樵人、籍遊道人等。懷寧縣白麟畈***今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是我國傑出的書法家、篆刻家。

  鄧石如出生於清寒書香門第,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9 歲隨父讀書,10歲輟學,14歲“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之轉鬻”。然而在其祖父和父親的影響下,對書法、金石、詩文有濃厚的興趣,並有長足進步。17歲時,為“瀟灑老人”作《雪浪齋銘並序》篆書,即博時人好評,自此踏上書刻藝術之路。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在壽州教書時,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樑獻賞識,遂推薦他到金陵***今南京***舉人梅謬家學習。梅家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祕府異珍”和秦漢以後歷代許多金石善本。鄧石如在梅家8 年,縱觀博覽,悉心研習,苦下其功,收穫頗豐。離開梅家後,鄧石如遍遊天下名勝,臨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錘鍊自己的書刻藝術,終於產生了“篆隸真行草”各體皆備、自成一家的大量作品。並結識了徽派著名金石學家方君任和溪南經學家程瑤田,及翰林院修撰、精於篆籀之學的金榜。經梅謬和金榜舉薦,又結識了戶部尚書曹文埴。

  乾隆五十五年秋,鄧石如受曹文埴邀請至北京。其字為書法家劉文清、鑑賞家陸錫熊所見,大為驚異,評論說:“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後遭內閣學士翁方綱為代表的書家排擠,被迫“頓躓出都”。

  乾隆五十九年***1794***,鄧石如由武昌回故里,買田40畝,建屋一棟,並親書 “鐵硯山房” 匾額置於門首。他常將書刻售資救濟鄉人,貧不能葬者,都盡力資助。此後10年間,鄧石如常遊於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地。60歲時,他遊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並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清嘉慶十年***1805***,鄧石如得知涇縣有8塊碑需以大篆、小篆、分書、行楷各體書寫,慨然應邀,僅書一碑因病而歸,陰曆10月卒於家。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錢坫與世臣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少嘗客江寧梅鏐家,得縱觀秦、漢以來金石善本,每種臨摹各百本。曹文填稱其四體書皆為清朝第一。工刻印,出入秦、漢,而自成一家,世稱鄧派。[2]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鄧石如九歲時讀過一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17 歲時就開始了靠寫字、刻印謀生的藝術生涯,一生社會地位低下。他自己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年二十,祖父攜至壽州,便已能訓蒙今垂老矣,江湖遊食,人不以識字人相待。”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安徽壽縣結識了循理書院的主講樑巘,又經樑巘介紹至江寧,成為舉人梅鏐的座上客。鄧石如在江寧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輔之等人的推獎,書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壽辰之際,戶部尚書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經山東,遂登泰山觀覽。進京後,鄧石如以書法響譽書壇。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