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如何教小孩識字教育方法有哪些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教小孩識字是一項有趣的活動,也是初為父母的教育事業的第一步。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教小孩識字的正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教小孩識字的正確方法

  1、巧妙地利用環境

  人的聽覺以及語言都是從環境中學會的,比如在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在漢語環境中學習漢語等,這樣學習的效率非常高,因此可以在家庭裡常見、常說或者常用的實物上掛上或者貼上相應的大字卡片或者其他的卡片,同時還可以利用室外的一些廣告或者食品袋之類的東西,培養孩子的興趣以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巧妙利用生活的一切

  我們在生活著,我們在學習,不斷地學習,因此可以在吃東西的時候識字,利用人體感覺識字,通過認識不同的事物認字,認識不同的人名,參加一些活動認字,甚至是買東西的時候認字。

  3、玩遊戲

  玩耍在幼兒的生活中佔著非常大的比例,因此教育孩子,最好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一些事情,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遊戲,讓孩子感興趣,從而慢慢地認識新的詞語。

  4、趣味讀書

  孩子對於一切新鮮的事情都抱有好奇心,對於閱讀,也許孩子會覺得很枯燥。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教孩子閱讀一些有趣的書籍,慢慢地認識新的詞語。

  教育小孩的方法

  一、端正教育觀念。

  幼兒階段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過渡期。偉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言之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重視。很多家長懷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在學習上生活上對子女關懷備至,將良好行為的培養卻置之一邊不顧,對孩子聽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要讓他多學點東西,其它方面無所謂。家長的這些錯誤觀念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間接折射到孩子的心靈中,變成孩子的觀念。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抓學習的同時,也別忘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1、在實踐中鍛造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形成來自實踐,習慣的養成更有賴於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幼兒良好行為形成的關鍵。由於觀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對四五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仍採用嬰兒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給學齡兒童穿衣,洗臉,餵飯,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這種包辦代替行為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多種鍛鍊權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賴心理越加頑固。長此下去,將會造成兒童的懶怠,驕橫甚至無能。良好行為習慣又談何實現。

  2、培養應該持之以恆。還有一些家長雖然思想上比較重視幼兒良好行為的培養,但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培養、教導孩子,這與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試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際、同伴、集體中,學會獨立飲食、睡眠、盥洗、人際交往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獲得“該如何做”的認識,形成一系列的行為方式,並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這就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去教導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講明道理。講道理是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幼兒時期,對是非的辨別能力較差,做錯事是難免的,生硬的教訓、批評可能會令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鬧僵。這時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細緻地跟他講道理,通過簡潔的語言使孩子發現自己的錯誤,同時在與孩子的談話過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準”“不許”,要多從正面引導,對他的不良行為避免批評引導,而應該直接告訴他:你應該……比如家長在發現孩子搶別人玩具時,應該告訴他搶別人玩具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別人借,或者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他明白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爭搶吵鬧是不對的道理。作為孩子自身來講,道理聽多了,良好的行為準則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適當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更是一種強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方法。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人稱讚,而且在人們對他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曾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家長對孩子要以積極鼓勵表揚為主,消極批評只會使孩子灰心喪氣。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三歲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勵表揚。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摔跤了,不要急著把他扶起來,可以馬上說:“寶寶真勇敢,跌倒了會自己爬起來,也不哭。”本來孩子也許會哭,可聽了媽媽對他的鼓勵,也許會自己從地上爬起來,也不會哭鼻子了。對於三歲以上的孩子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較強,對成人的評價很敏感,有強烈要求被表揚的願望,這就要求家長的表揚鼓 勵要適當,不能給孩子亂戴“高帽子”,讓孩子對其行為得不到正確的評價,這樣,逐漸他就會認為表揚是應該的,不表揚就什麼也不肯幹,甚至會發生為了表揚而養成做假或討好的行為。表揚主要應該表揚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點,克服困難等。對孩子的表揚要具體說出好在哪裡,讓他有所遵循和發揚,適當的表揚促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5、非語言資訊的影響。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通過同化作用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由於非語言資訊比語言資訊更具有真實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為對孩子有著重要影響。父母對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講究衛生、舉止文明等,同時家長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習慣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道理正在於此。

  對於孩子某些不良行為,家長可通過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語言刺激,來減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為的頻率,比如:目光注視以冷峻的目光較長時間的注視孩子、距離控制逼近或遠離孩子、輕微的懲罰拿走孩子喜愛的物品,這樣會使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產生內疚和羞愧,從而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

  三、注意環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階段,固有認識和行為習慣比較少,因此要培養孩子建立新的、正確的認識和行為習慣就比較容易。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資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夥伴的不良行為的影響。孟母擇鄰而居,歷代被傳為教子佳話。

  其次,家長的榜樣作用,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形成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成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學習的直接範例,有效地影響著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總之,家庭教育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

  父母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1、親子教育,促進全面發展

  爸爸媽媽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和夥伴,親子關係會直接影響到幼兒性格發展和品質的形成,因此爸爸媽媽要抽出更多時間與孩子呆在一起,才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愛。

  2、情商教育,培養群體意識

  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家長可多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把自己的玩具、圖書與小夥伴們一起玩,建立自己的小小社交圈,克服獨生子女的孤獨感。與同齡夥伴交往,會使孩子互相學習、受益良多!

  3、多元教育,培養動手能力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幼兒自身的成長情況來進行教育,關注孩子的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