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銀轉賬手續費取消
中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25日罕見聯手,在北京舉行簽約儀式,共同推出多個舉措加強賬戶管理。
這五家國有商業銀行覆蓋了中國最廣泛的個人客戶群體。
中國五大銀行取消轉賬手續費!
五大銀行承諾,將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的境內人民幣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對客戶5000元人民幣以下的境內人民幣網上銀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以降低客戶的費用支出。
此外,五大銀行將推進銀行間開放合作。在系統改造後,五大銀行將率先在相互之間開展客戶銀行賬戶資訊驗證,並願意與其他有意向的商業銀行機構一起,就客戶跨銀行賬戶服務開展合作。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以及包括郵儲銀行、民生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9家商業銀行的代表共同見證了當天的簽約活動。
去年12月25日,中國央行出臺《關於改進個人銀行賬戶服務加強賬戶管理的通知》,對商業銀行進一步強化賬戶實名制、改進個人銀行結算賬戶服務、便利存款人開立和使用個人銀行賬戶做出了的新的規範。
此次簽約,是中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落實普惠金融、保護存款人利益、提升銀行服務的具體舉措。
近兩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環境面臨各種挑戰,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全面“告急”,不良率上升。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年度淨利潤增幅也從過去的兩位數大幅跌落至個位數。市場預期,2016年中國銀行業淨利潤增幅可能進入“負時代”。在這種背景下,聯手互助、抱團取暖、攜手合作成為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的一個方向。
此次簽約後,五大銀行還將在落實中國央行賬戶管理最新政策方面推進多個舉措,包括:
更好地保護客戶的資金和資訊保安。認真落實個人銀行賬戶實名制要求,進一步加強客戶資訊保安保護,嚴格開戶過程個人客戶的身份稽核,避免客戶賬戶資訊洩露。
不斷改進賬戶服務管理水平。按照人民銀行關於賬戶分類管理的規定,在4月1日前完成對存量賬戶的Ⅰ、Ⅱ、Ⅲ類賬戶區分標識。儘快完成系統改造,支援客戶通過線上或自助裝置開立Ⅱ、Ⅲ類賬戶,滿足客戶存款、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等金融產品、限定金額的消費和繳費支付等服務需求。同時,面對目前層出不窮的外部網際網路欺詐和線上支付風險,五行主動為客戶開立Ⅲ類賬戶,客戶自行啟用後可用於對外繫結非銀行支付賬戶進行小額消費和繳費支付,從而將“金庫”和“錢包”隔離,有效保護資金安全。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王希全致辭並代表五家銀行宣讀了倡議書,共同就推進落實普惠金融、加強銀行個人賬戶管理向社會和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出倡議,共同落實中國央行通知要求,完善內部賬戶管理,深化同業開放合作,在切實落實個人銀行賬戶實名制的基礎上,為客戶提供更加開放、便捷、安全、互聯互通的銀行賬戶服務。
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蔡華相、中國銀行副行長許羅德、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交通銀行首席財務官吳偉、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會長蔡洪波相繼發表致辭。
馬雲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銀行果然被馬雲給改變了,馬雲讓銀行懂得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真理。在銀行作出這一項舉動之後,微信轉賬還會收費嗎?
多家銀行網銀轉賬實現免費 取消網銀收費大勢所趨
目前國內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針對轉賬業務的免費力度還是比較大的。比如浙商銀行從昨天零點開始,針對個人客戶結算電子渠道全免費,電子渠道全免費指的是所有客戶個人客戶通過浙商銀行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轉賬機、ATM等所有電子渠道,都將享受跨行轉賬免費的政策。無獨有偶,在今年的10月份中信銀行已經推出了在手機銀行個人網銀渠道實現轉賬手續費的全免費。雖然目前已經有多家銀行在跟進宣佈這種網銀轉賬免費的政策,但是仍然也有不少銀行對於轉賬是收費的,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基本上都是收費的。其中在櫃檯、ATM機和網銀這三個渠道,國有銀行業也實行了差異化的政策,通常在櫃檯人工轉賬的收費是最高的,ATM機次之、網上銀行最優惠,以工商銀行的網上銀行轉賬為例,2000元以下的手續費是5毛錢,2000元到5000元的手續費是2.5元,5000元至1萬元手續費是5元;網上銀行轉賬最高的封頂25元。在ATM機跨行轉賬手續費中,最高收費50元。目前來看,雖然各家銀行都沒有明確指出網銀轉賬免費是永久的還是暫時性的,但是免費措施執行到今年年底之後,很有可能都會繼續。在國有銀行當中,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鍼對手機銀行轉賬也有相應的免費優惠。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網際網路金融在倒逼銀行開始免費的服務。網際網路金融確實搶走太多的“草根”使用者。對於很多青年人來說,小額轉賬大家都習慣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來進行,而1萬元以上的這種大額的資金往來,則多用網銀和手機銀行,這勢必搶走了一些銀行的業務。針對商業銀行紛紛推出的免費的措施,銀行業人士認為,這肯定會吸引更多新的客戶,也勢必會對其他銀行造成壓力,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可能會很快跟進。隨著競爭的不斷加深,銀行給予使用者的免費的午餐也許會越來越多,取消網銀收費可能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