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講座視訊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

  1、治器:泥爐起火,砂銚掏水,煽爐,潔器,候火,淋杯。

  2、納茶:靜候砂銚中有松濤颼颼聲,初沸出現魚目時以意度之,不可撒蓋看也,即把砂銚提起,淋罐、淋杯令熱。再將砂銚置爐上,俟其火碩老也,俗謂之“碩”,一面開啟錫罐,傾茶於素紙上,分別粗細,取其最粗者填於罐底滴口處,次用細末,填塞中層,另以稍粗之葉撒於上面。如此之工夫,謂之“納茶”。 納茶不可太飽滿,約七八成足矣。神明變化,此為初步。

  3、候湯:湯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滾湯環壺口、緣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入壺心,不可斷續,也不可迫促。銚宜提高傾注,稱“高衝”,始無澀滯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後,應立即傾出茶湯,以去除茶葉中所含雜質,這就是“洗茶”。傾出的茶湯廢棄不喝。

  5、衝點:衝法同上。

  6、刮沫:沖水必使滿而忌溢;滿時,茶沫浮白,凸出壺面,提壺蓋從壺口平刮之,沫即散墜,然後蓋定。

  7、淋罐:壺蓋蓋定後,復以熱湯遍淋壺上,俗謂“熱罐”。一以去其散墜餘沫;二則壺外追熱,香味充盈於壺中。

  8、燙杯:淋罐已畢,仍必淋杯,俗謂之“燒鍾”。淋杯之湯,宜直注杯心。“燒鍾鍾即茶杯的俗稱熱罐,方能起香”: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後洗杯,傾去洗杯水。

  9、灑茶:茶葉納入壺中後,淋罐、燙杯、傾水,幾番經過, 正灑茶適當時候。因為灑茶不宜速,亦不宜遲。速則浸浸未透,香味不出;遲則香味迸出,茶色太濃,致茶味苦澀,前功盡廢。灑必各杯輪勻,稱“關公巡城”;又必餘瀝全盡,稱“韓信點兵”;壺宜放低灑茶,以避免茶香飄散、泡沫叢生,稱“低灑”。

  中國茶道茶具的使用方法

  水瓶與水缽

  作用一樣,都是用以貯水烹茶的。水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種束頸有嘴,飾以螭龍,名叫螭龍樽的也不錯。水缽,也是用來貯水以備烹茶的,大小均相等於一個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紅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在缽底,舀水時水動,好像金魚也動,這是很少見的珍品。

  龍缸

  —大龍缸類似庭中栽種蓮花之蓮缸,或較小些。用以貯存大量的泉水,密蓋,下託以木幾,放在書齋一角,古色古香。龍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難見到。

  紅泥小火爐

  紅泥小火爐,潮安,潮陽,揭陽都有製作,式樣好看極了。同樣有各種形式,特點是長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爐心深而小,這樣使火勢均勻,省炭,小爐有蓋和門,不用語時把它一蓋一關,既節約,又方便。小爐門邊往往還有一副很文雅的對聯,益發增添茶興。

  砂銚

  "砂銚",潮安楓溪做的最著名,俗稱"茶鍋",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輕巧,水一開,小蓋子會自動掀動,發出一陣陣的聲響。這時的水沖茶剛剛合適。至於用鋼鍋,鋁鍋來煮水衝共茶的,雖然也無不可,可是金屬的東西,用以煮水沖茶畢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羽扇與鋼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時既須用勁,又不可煽過爐門左右,這樣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所以,特製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潔白鵝翎編製成的扇,大汪過掌,竹柄絲穗的精雅,襯托著紅,綠,白……各種顏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濃茶,自然別有風趣。鋼筷則不但為了鉗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雙手保持清潔。

  中國茶道的介紹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茶文化的開端,起源於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陸羽《茶經》的問世,在晉代、南北朝時期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茶文化的萌芽產生。

  宋代時期茶文化的興盛以及明清時期茶文化的普及,鑄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品茶悟道,感受心靈的脫俗,一種愜意,一種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個品茶人的內心所歸。

  喝茶是為了讓心平靜,也就是在心無雜念之中,看杯中茶葉沉浮,細品茶葉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萬物,茶文化中缺少不了靜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