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最大的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希望你喜歡,歡迎閱讀。

  巨型孔明燈

  孔明燈的得名有兩種說法。相傳諸葛孔明利用它傳送求救訊息成功脫險,其二,它像諸葛孔明的帽子。

  海南人把農曆七月稱為“鬼節”。在海南很多地方***萬寧、瓊海、文昌等***,“鬼節”有燃放孔明燈的傳統習俗。孔明燈就是一個空腹子加上一團燃燒的火焰,海南人直截了當地把它叫“火燈”。

  2008年8月 海南萬寧市農民成功放飛巨型孔明燈 慶祝北京奧運。

  2013年9月 海南瓊海市萬泉鎮農民成功放飛44星超大型連環孔明燈。

  燃放“火燈”是件樂事,但在海南也是有禁忌的。“火燈”有“布袋鬼”之稱,燃放“火燈”等於送瘟神,等於送走一年來的倒黴事。放飛不成功,或是在誰家的屋子旁燒起來,誰家人就會不吉利。燃放“火燈”時,孕婦、產婦、寡婦要躲之避之等等。

  粘制“火燈”用的材料是紙張、竹篾和鐵絲,想讓它在高空中搶人眼球,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農場裡廢舊的柴油、機油是“火燈”的免費燃料。當時有一種白色的芋頭,瓊海人叫“鵝仔芋”,將它搗碎煮熟冷卻之後替代膠水,粘性勝過文具店裡賣的漿糊。“鵝仔芋”也是一種雜糧,“鵝仔芋耙”是當時瓊海農村的一道特色美食,可惜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鵝仔芋”的蹤影了。

  “火燈”的製作工藝非常重要,寬度高度、燃心的大小、燈體的向上部分是平形是錐形,學問多多,“之哥”心中有數。為了增加拉力,防止燈體受熱斷裂,除了加寬紙張的貼上面之外,還要在介面處粘上棉線。燃心的優劣決定“火燈”在天上翱翔的時間,製作的工藝和流程都有講究。首先將衛生紙***常用的是很粗糙的那一種,瓊海人叫“紗頭紙”***放進柴油裡面浸泡幾分鐘,然後拿出來晒乾,最好是晒上兩天,越幹越好。還要在柴油裡要加入一定量的機油,因為光燒柴油,火焰過大過猛,燃心燃燒過快。有條件的話,還要在燃心裡新增一點蠟燭碎片。

  準備就緒之後,就等著燃放了。燃放時風大則不行,晃度過大會燃燒燈體。相反,沒有風***瓊海人叫“西北蔭”***更好,只要一升空就直上雲霄,盤踞頭頂。放“火燈”需要人手扶助,一米直徑的2人即可,直徑兩米的恐怕要4人才行,越大人手需要更多。因為竹篾較軟,容易失去平衡而造成燈體燒燬。燈體需要煙霧來膨脹,放飛前要做個前戲,點燃一堆火,不要明火,農村的稻草最好。待到長長的屁股完全鼓起來之後,燃心也就可以放置了。為了防止升空後燃心滑落造成火災,固定燃心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鞭炮的點燃是用拜神香來控制的,長短不一決定點燃時間。燃心點燃後,感覺到燈體有一股向上拉力時,就可以鬆手了。當然“火燈”也有不想升空的時候,這時要考慮是否火力不夠或燈體過重。可以拿棍子捅一下燃心,只要火力增大就有希望,再不行的話就要把掛在上面的鞭炮去掉了。有時候連鞭炮都響了而“火燈”還捨不得飛天,這樣絕對不能鬆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火燈”昇天後行蹤詭祕,要麼一去不回,要麼戀戀不捨,取決於風向。不同高度,風向不盡相同。

  追趕“火燈”也是一大趣事,燃心燒盡掉下了的“火燈”一般都沒有損壞,撿回來配上燃心後又可以燃放了。

  還好,社會在進步,時代在變遷,以前那種荒唐可笑的禁忌已經不復存在了,代之而來的是放飛夢想、收穫希望和祈禱幸福、照亮未來的新思想、新觀念。燃放“火燈”是一種精神消遣,更是古老文化的傳承。

  話又說回來,每年因燃放“火燈”,導致火災的案例也真不少。燃放“火燈”,政府向來都是嚴令禁止的,特別是東環鐵路開通以後,政府的監管力度就更加嚴格了。

  “火燈”火患,玩火自焚,且放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