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聽過海嘯這個名詞,然而大多數的人不知道海嘯還是怎樣形成的。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海嘯形成的原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海嘯形成的原因
產生海嘯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地震活動,海下的山崩,以及宇宙的影響。
地震活動
地震活動是海嘯最主要的原因。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減弱時都會發生海嘯。在地震發生時,海底板變形,造成海水移位。在地震減弱時, 地殼板塊之間相互滑動,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發了大量海水的置換和轉移。
海底山崩
海底山崩也能導致海嘯。海底山崩常發生在地震期間或在海底火山爆發時。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澱物和岩石也會導致大規模海水的移動,引發海嘯。
宇宙的影響
在海洋中,宇宙的影響是最不經常引起海嘯的因素。這就好象是向池塘裡扔石頭,除非扔進大量的石頭,否則不會引起海嘯。當石塊衝擊水時,從落水點處向外會引起陣陣微波。在宇宙的影響中,這些微波也會導致大規模的海嘯,當海水接近岸邊時海嘯增強。
海嘯的自救方法
1.如果在海嘯時不幸落水,要儘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時注意避免與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舉手,也不要亂掙扎,儘量減少動作,能浮在水面隨波漂流即可。這樣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夠減少體能的無謂消耗。
3.如果海水溫度偏低,不要脫衣服。
4.儘量不要游泳,以防體內熱量過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僅不能解渴,反而會讓人出現幻覺,導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儘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攏,既便於相互幫助和鼓勵,又因為目標擴大更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
7.人在海水中長時間浸泡,熱量散失會造成體溫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後,最好能放在溫水裡恢復體溫,沒有條件時也應儘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溫。注意不要採取區域性加溫或按摩的辦法,更不能給落水者飲酒,飲酒只能使熱量更快散失。給落水者適當喝一些糖水有好處,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傷,應採取止血、包紮、固定等急救措施,重傷員則要及時送醫院救治。
9.要記住及時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內的吸入物。具體方法是:將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從後背按壓,將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則應立即交替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心臟擠壓。
海嘯預警知識
物理基礎:海嘯預警的物理基礎在於地震波傳播速度比海嘯的傳播速度快。地震縱波即P波的傳播速度約為6~7千米/秒,比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快20~30倍,所以在遠處,地震波要比海嘯早到達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具體數值取決於震中距和地震波與海嘯的傳播速度。例如,當震中距為1000千米時,地震縱波大約2.5分鐘就可到達,而海嘯則要走大約1個多小時;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激發的特大海嘯22小時後才到達日本海岸。
如能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分析地震波資料,快速地、準確地測定出地震引數,並與預先佈設在可能產生海嘯的海域中的壓強計***不但應當有佈設在海面上的壓強計,更應當有安置在海底的壓強計***的記錄相配合,就有可能做出該地震是否激發了海嘯、海嘯的規模有多大的判斷。然後,根據實測水深圖、海底地形圖及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海岸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等相關資料,模擬計算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及強度,運用諸如衛星、遙感、干涉衛星孔徑雷達等空間技術監測海嘯在海域中傳播的程序、採用現代資訊科技將海嘯預警資訊及時傳送給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的居民,並在可能遭受海嘯襲擊的沿海地區,開展有關預防和減輕海嘯災害的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普及以及應對海嘯災害的訓練和演習。這樣,就有希望在海嘯襲擊時,拯救成千上萬生命和避免大量的財產損失。
海嘯預警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它不但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實際上也是可行的,並且已經有了成功的範例。例如,1946年,海嘯給夏威夷的“曦嶁”***Hilo***市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於是,1948年便在夏威夷便建立了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從而有效避免了在那以後的海嘯可能造成的損失。倘若印度洋沿岸各國在2004年印度洋特大海嘯之前,能與太平洋沿岸國家一樣建立起海嘯預警系統,那麼這次蘇門答臘--安達曼特大地震引起的印度洋特大海嘯,決不致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以上所述的海嘯預警對於“遠洋海嘯”比較有效。但是,對於“近海海嘯”***亦稱“本地海嘯”***即激發海嘯的海底地震離海岸很近,例如只有幾十至數百千米的海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速度與海嘯傳播速度的差別造成的時間差只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海嘯早期預警就比較難於奏效。
預警系統:地震能引發海嘯,因此海嘯的預警資訊要由地震監測系統提供。在全球地震多發地帶如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都應該有完善的地震監測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