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痺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小兒麻痺,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那麼,這種疾病有什麼症狀呢?同時又該如何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小兒麻痺的症狀:

  一、前驅期

  主要症狀為發熱、食慾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噁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祕、瀰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二、癱瘓前期

  前驅期症狀消失後1~6天,體溫再次上升,頭痛、噁心、嘔吐嚴重,皮膚髮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後肌群、軀幹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祕。體檢可見:

  1、三角架徵: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後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援體位。

  2、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脣不能接觸膝部。

  3、出現頭下垂徵: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幹時,正常者頭與軀幹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腱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後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三、癱瘓期

  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並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後,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

  1、脊髓型: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迴圈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佔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痺症狀和體徵,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小兒麻痺的治療方法:

  一、外敷外蒸法

  1、桑枝15克,川芎、當歸、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湯,加黃酒1盅。每日用清潔紗布蘸藥液在癱瘓部位搽擦2—3次,以利筋脈流通。

  2、醋蒸氣療法,將鵝卵石燒紅,淬醋產生蒸氣,燻蒸區域性,能舒展肌腱,通經軟堅,改善攣縮以達到糾正硬癱的畸形,適用於小兒麻痺後遺症之肌腱攣縮、關節強直等症狀。具體方法:備鐵桶一隻,將已燒紅之鵝卵石放置桶中,再淬普通米醋於卵石上,即產生蒸氣。患者攣縮部位放在鐵桶上,外以棉被覆蓋,反覆卵石淬醋,經0.5~1小時後,乘熱進行機械糾正或人工按摩及壓砂袋進行糾正。每日1次,直至畸形基本糾正。

  二、鍼灸療法

  1、上肢癱瘓者,取肩髃、肩貞、臑上、曲池、外關、合谷等穴。

  2、下肢癱瘓者,取環跳、風市、足三裡、陽陵泉、陰陵泉、絕骨、崑崙、太溪等穴。

  3、面神經癱瘓者,取頰車、地倉、合谷。

  4、膈肌癱瘓者,取膈俞、期門、鳩尾。腹肌癱瘓者,取中脘、樑門、氣海。

  5、膀胱肌癱瘓者,取腎俞、膀胱俞、中極、關元、百會。

  6、電針治療後遺症,每次通電半分鐘,重複通電3~4組配對穴位,環跳一秩邊,後陽陵泉一足三裡,外陰廉一廉下,委中一落地。

  7、用三稜針取穴點刺和患肢點刺相結合,足內翻,由崑崙透太溪,懸鐘透三陰交,足外翻,由太溪透崑崙,三陰交透懸鐘。

  三、推拿療法

  1、上肢癱瘓,攘法,自大椎、肩井、肩髑、曲池、陽邊,往返5分鐘;拿法,施於上肢內側;擦脊柱***頸椎至第五胸椎***5~10分鐘。

  2、下肢癱瘓,攘法,自腰部以下攘到下肢前後側;拿法,自患肢向外側,直拿到跟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