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之道

  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7月年開播以來,一路衝破收視高峰,掀起全民討論的熱潮。本文從節目製作、主體性、情感因素及微博營銷等四個角度分析該節目的成功之道,以期對當下的電視節目提供借鑑和啟發。
 

  以音樂夢想樹立行業標杆

  2013年7月12日,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一經播出就獲得了高達3.7的收視率,隨後收視統計更是一路上揚,到第五期直接突破五個點。這樣的成績讓目前中國很多綜藝節目只能望其項背。那麼《中國好聲音》到底是憑藉什麼取得這樣的成就的?也許有人認為,浙江衛視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就在浙江衛視看似偶然的成功之路背後,有一種別人無法複製的戰略選擇和堅持:是中國藍5年的音樂夢想終於成就了非凡的業績。

  2007年開始創辦的《我愛記歌詞》依託“麥霸城市對決”等活動,掀起了中國電視的K歌浪潮。2008年,《我愛記歌詞》與其衍生節目《愛唱才會贏》,以及音樂互動節目《我是大評委》,打造成“綜藝三劍客”。2010年7月,作為全世界第一個提出雙選概念的高階選秀節目《非同凡響》推出,比荷蘭的《The Voice》還早幾個月。五年來,浙江衛視在綜藝節目的製作上,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使力,從比記詞到比音準、比唱功,從單向傳播到實現互動、再到評論分享,一路走來做遍了歌唱節目的各種型別。“音樂節目必須且只能是浙江衛視的領地”成了浙江衛視恪守不渝的理念,而這一宣告的作用,既培養著觀眾的收視習慣,同時也能讓別人“沒法一下子超越你”。

  “主歌部分,姚貝娜只是抒情地演唱,四位導師表面上看波瀾不驚,卻在一點一點積蓄著情緒的力量。等到第一遍副歌,‘也許明天’這句一唱出來,汪峰即刻轉身,隨後是那英。而當第一遍副歌尾聲‘我的明天’這句全曲最高音、海豚音般的高音唱出,庾澄慶、張惠妹也相繼轉身,最後一遍副歌順勢成為了與導師轉身無關的‘姚貝娜個人專屬表演時間’。”這是主持人董路在部落格上評價《中國好聲音》學員姚貝娜演唱的《也許明天》時所說的話。與某些選秀節目選手靠緋聞炒作、導師靠“毒舌”評點的刻意出位不同,浙江衛視的音樂節目沒有任何投機取巧,一切以音樂本體的力量作為吸引觀眾的強大資本,導師和學員的探討也從不涉及人身攻擊,而是關於音樂創作、關於情感注入等專業領域的爭論。

  為了尋找真正的好聲音,《中國好聲音》節目組常常要走遍整個中國、甚至遠渡重洋挖掘人才,第二季時累積收到80餘萬份推薦材料,節目組都一一審閱試聽,反覆討論甄選。節目上歌手們的震撼演出,都是邀請專業音樂製作人,根據每位學員的聲音特點重新編曲,以確保歌曲能夠最大程度上體現學員的特點和實力。而四位明星導師不看學員的外貌、颱風,只聽歌聲,之後的評價也只針對音樂本身,對學員歌唱水平的提升都有所裨益。節目還摒棄了過往不少音樂節目只重外在舞美效果、不重幕後音響製作的做法,專門請來為一線歌手演唱會伴奏的音樂人作為現場樂隊,甚至音響師和錄音師都是經驗豐富、具有專業高水準的。這種對音樂本身的尊重和對於音響效果的極度重視,使得好聲音最終的播出效果近乎完美。

  以人文關懷革新節目形態

  當下,某些電視節目為追求高收視率,無所不用其極,電視藝術領域存在著過度娛樂化、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惡俗化的不良風氣。浙江衛視卻始終堅持把傳遞人文精神作為所有節目的道德標準,不管是綜藝類節目,還是新聞類節目,甚至包括所播放的影視劇,無不處處體現人文情懷。或許,正因柔和靈動的人文氣質與時尚動感的綜藝氣質,才創造出浙江衛視“中國藍”的獨特韻味。

  電視媒體的作用就是要通過文化作品去激勵和影響人們,所以綜藝節目只有回到人文精神上,才能獲得直指人心的力量。這種人文探索在《中國夢想秀》的革新之路上可以管窺一二。從第三季開始,節目以“讓夢想照進現實”為宗旨,不再僅侷限於文藝愛好者們的演藝呈現,而真正做到關注老百姓的夢想,關注普通人追夢的故事。製作理念的變革,一下子增加了節目選題的多樣性和廣闊性,拉近了節目與普通觀眾的距離,節目品質有了顯著提升,節目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也因此有了快速提高,成為浙江衛視的標杆性節目。

  同樣的有益探索也體現在《轉身遇到TA》和《中國好聲音》中。不同於某些相親交友類節目的“惡趣味”,《轉身遇到TA》沒有“多金男”和“拜金女”,沒有男女嘉賓互相諂媚、攻擊或惡俗的話題討論;有的則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奮鬥而拼出一番事業的“拖鞋哥”周泉、“滷蛋哥”張彬傑,有的是事業成功後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幫助更多人走向成功的於宇昂、許畯森。在這裡,選擇男女嘉賓,要的是勵志陽光、奮發向上的精神。還有《中國好聲音》,展現的不僅是“聲音”,更多的是音樂背後所蘊含的人文情感和溫暖感動、向上向善的夢想力量。其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來自瀋陽的32歲學員單衝峰。他在經歷了開顱手術的生死考驗後,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和對音樂的夢想。《中國好聲音》正是用這些普通人的歌聲及其歌聲背後的故事,傳遞著“正能量、正趣味、正影響”,倡導著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踐行著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

  浙江衛視的人文氣質不是花開一朵。而今,《人文深呼吸》成為省級衛視人文節目的品質標杆;《西湖》早已名聲在外,成為浙江的文化名片;歷史人文類紀錄片領城,在《浙江文化地理》之後,又為觀眾努力還原著一個真實的《南宋》;通過環球行走和記錄,創造出的《藝術:北緯三十度》也頗有反響。此外,在新聞節目中,浙江衛視努力把新聞做得有溫度、有靈魂,在資訊的傳遞中,潤物細無聲地實現了輿論引領。正如有評論家所說,五年來,“中國藍”從靈光耀眼的名號漸成形神兼備的豐滿。有靈魂的新聞節目、有腔調的人文節目、有情懷的綜藝節目,還有一部部傳遞正能量的精品電視劇,形成了頻道高階、大氣、細膩、豪邁的人文氣質。

  以精英的實力創造大眾文化

  當下,電視媒體的競爭不再是單一內容的競爭,而是綜合實力的比拼。近年來,浙江衛視之所以能穩居全國衛視前三強,其競爭力來源於整體戰略的科學謀劃及執行,即“以精英的實力創造大眾文化”。

  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副總編輯、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說,在“以精英的實力創造大眾文化”總戰略的指導下,浙江在實踐中提出了電視“頂層設計”的目標。“頂層設計”是一個全方位、多維度的發展目標,包含了引導力、競爭力和傳播力。引導力就是政治導向、主流價值觀導向、社會穩定導向,涵蓋新聞、人文、綜藝、電視劇等各個層面;而競爭力就是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兩者結合,包括觀眾口碑、網路影響、媒體關注、業內地位、領導和專家評價等;傳播力則是收視率、創收率和覆蓋率的最終體現。“頂層設計”,落實到節目內容上的具體要求就是節目叫好又叫座,收視率、品牌力、影響力相統一。

  以《中國夢想秀》的製作為例,浙江衛視打出了“新聞視角、人文情懷、公益訴求、綜藝包裝、營銷思維”的“中國藍組合拳”。形式是綜藝,但節目內容卻涵蓋民生、勵志等很多主題,最終的目的則是公益。其實,浙江衛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綜藝形式表現新聞、人文、公益核心的節目形態,《中國夢想秀》的初步成功,證明這條路走對了。當然,夏陳安並不否認,距離他心目中的理想模式,《中國夢想秀》還處於探索的雛形階段,“終極目標,是主流傳媒場與草根輿論場的統一,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總原則的有效踐行——具像的節目形態、抽象的理論脈絡、可複製的生產流程、可移植的操作經驗、支撐源源不斷創新的主體結構和模式”。

  而《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更是浙江衛視電視“頂層設計”理念落地的經典案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評價《中國好聲音》是“專業品質,精良製作,有星光也有性情”。而著名傳播學者史安斌更是稱讚“《中國好聲音》把‘全球視角’和‘國際範兒’進行到底,體現了文化全球化導致的‘文化雜糅’。”“頂層設計”理念的提出,不是為了標新立異,也不是為了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基於對觀眾的理解和尊重。這種理念,其實體現的是“觀眾本位”的迴歸。正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評價《中國好聲音》所說的那樣,“忙碌的轉椅,再次折射出人們對‘好規則’的期許;飄紅的數字,是國人對真實、透明和純粹的渴望”。

  “以精英的實力創造大眾文化”的設計需要智慧和魄力,執行起來更需要心胸和格局。比如,跟燦星的合作從開始的拍桌子到現在的配合默契,除了共同利益的連線,好的合作模式更需要有心胸、有誠意,正如好的明星資源一樣需要花心思、投感情,就像跟周立波的合作,很多電視臺都找過周立波,但他最終選擇“中國藍”,並不是因為浙江衛視給的錢最多,而是因為浙江衛視尊重他,以心換心,精心呵護他的“夢想大使”形象。

  夏陳安描繪的“中國藍”的未來,是綜合實力最強、形態最美、氣質最好、叫好叫座。從“生態傳播”“夢想跨越”再到“頂層設計”,五年來浙江衛視不斷革新理念,挑戰自我,對於他們的願景,觀眾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