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男孩子為什麼戴帽子

  我們經常看見,在回族男子的頭上經常戴的小帽,為什麼回族男子要待帽子呢?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戴帽子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回族男子戴帽子的原因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簷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簷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簷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簷小白帽的習慣。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 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 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 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戴斯他勒: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 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 伊斯蘭時,頭纏戴斯他勒禮拜。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只能纏到前額髮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裡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裡。

  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回族群眾習慣戴白帽,清真寺裡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裡鄉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冬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克軟、薄的 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式,而且用溼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現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準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顏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制服領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 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 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乾淨、文雅,也有很多帶有精美伊斯蘭圖案和各種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給人感覺很利索、幹練。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裡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邊、袋口處用針扎出明線,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線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緻。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冬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對在清真寺唸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綠帽、綠袍等,讓他穿上。這個 風俗起源於波斯*** 伊朗一帶***,因為波斯即舊時的 綠衣大食,北方回民冬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並繡有簡單的圖案。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傳統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制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線自制的涼鞋。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現在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繡花的。回族老人有扎綁褲腿的習慣。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回民掛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系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回族服飾的歷史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著”、“穿戴”。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 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鉅富,服飾皆珍珠 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 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 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 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 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 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制,有著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向 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 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制。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採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著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 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 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 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向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干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制,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西域民族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如清代 袁大化《 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簷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人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制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稜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回族服飾的作用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繡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 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 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 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