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
我想,好多人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人?讀書這麼累,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十萬個為什麼之人,歡迎閱讀。
為什麼讀書: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現實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但是另一個世界,即精神世界,不但看不見摸不著,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
想一想,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物質世界,而沒有豐富精彩的精神世界,我們的生活將會是多麼的枯燥和乏味?
書能明智。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過程中,文字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個基礎。
讀書,等於又重建了一個世界,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就像王小波說的:“一個人擁有今世今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為什麼讀書:滿足對未知的渴望
因為難得活一回,我們總是想多瞭解這個世界一點。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很有限,如果全靠自己親自去體驗,一個人這輩子能走過的路和看過的風景畢竟有限。
但是,還好我們有書!
周國平說過,閱讀是與歷史上的偉大靈魂交談,藉此把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佔為己有”。
一本書就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就是一段人生,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
讀書能讓你見識到世界之大,同時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讓你在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上孤獨卻不會寂寞,讓你對自然界的萬物充滿好奇,並滿懷敬畏。
為什麼讀書:看清生活的本質
文學使我們瞭解現實生活背後的本質,構建對生活和生命更深刻的感悟。
生命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好多人之所以喜歡穩定的生活,對改變如此的抗拒,就是出自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害怕生活偏離了原有的軌道。
未知意味著風險。但是,生活就是因為有不確定性,才會充滿樂趣,如果是一成不變的人生,幾十年如一日,又有什麼意思呢?
好多人都在為一些人生選擇而焦慮操心,比如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其實,沒有任何一個明天是確定的。你需要的只是冷靜地計劃,然後朝著你認為對的方向勇敢的嘗試。因為,人生的選擇本沒有對錯,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同時,一個人的收穫總是與他所經歷的挑戰是相當的。人們總是喜歡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因為熟悉會帶來輕鬆,但也會帶來停滯不前。如果你不甘願平庸,那麼你必須走出舒適區。
為什麼讀書:理解人生的意義
人類幾千年來,總是在探究各種“意義”。但是,意義究竟是何物?意義看不見摸不著,而且飄忽不定,應該如何衡量?
意義看似來自外物,其實發源於我們的內心。畢竟人活一輩子,終究還是內心的滿足。
人類的困擾總是類似的。文字,尤其是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歸根到底分析的還是“人為何存在”、“人生的意義”這類問題以及這類問題的延伸。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在哪裡,而文字,就是人生迷霧中的指明星。
面對困擾時,我們發出疑問,一路摸索,最終藉著文字的星光,走出人生的迷宮。
為什麼讀書:促進內心的成長
閱讀可以增進內在自我的成長。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從前人的文字中學習經驗教訓,提高心智的成熟。
不知道在你讀書時,有沒有過這樣一種經歷:
某一天,你在閱讀一本經典著作的時候,某篇文字恰恰解答了你目前的困擾。或者,看到某一段文字,你會感覺跟你想說的如此契合。那一刻你會發現,你自認為了不起的見解,有的作者幾千年前就思考過了,而且寫下來了,並且寫得比你想的還好。
就像周國平說的: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你經歷過的痛苦彷徨,前人都經歷過,你思考過的人生,作者都已經寫好。
這也是我為什麼文章裡喜歡引用文字的原因,我也嘗試過用自己的話表達,但總是感覺前人的文字比我想寫的全面的多、牛逼的多!
為什麼讀書:過有意識的生活
周國平在《思想的星空》有一句話: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是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於它自身,而緣於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
閱讀可以讓你學會反思,讓你時刻保持有意識的狀態。
人生旅途中,我們常常回望過去,思考過往經歷的意義。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三個問題:我是誰?我想去哪兒?我該怎麼辦?
我們在每天周而復始的忙碌生活中,常常會迷失自己。而當光陰飛逝,歲月流轉,我們再回首時,是否實現了最初的願望呢?
所以,別過無意識的生活,要留心觀察和體會,別讓生活悄然溜走卻渾然不覺。
為什麼讀書:讀書不能太功利
前幾周,簡書上有幾篇關於“閱讀”“教育”的文章比較火,比如“農村的孩子應該多讀書”、“農村的孩子不應讀太多書”等。
這幾篇文章的觀點都很好,也沒什麼不對,因為“文字本身沒有錯”。但是,之所以會出現針鋒相對的兩篇文章,還引起了那麼多的討論和爭辯,我想是因為好多人的出發點稍微有點功利了。
現代人,無論對讀書,還是教育,還是成功等問題,評判標準都是以錢為準,都是想著這件事能帶給我們什麼好處,這樣難免會出現太功利、太焦躁的心理。
其實,我們讀書,終究是為了尋找和安頓自己。如果出發點太過功利,反而容易失去了讀書的樂趣,而且欲速則不達,因為無論是讀書、還是成功,都是積累的過程,一點也急不來。
就像龍應臺寫給自己兒子安德烈的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們讀書,是因為我們想變成更好的人。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生活和人生的意義,讀書可以讓我們獲得內在的安靜和平和,而不是外在的讚許和認同。
因為,讀書,歸根到底還是用來豐富內心,強大精神,最終指導行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