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成功故事

  有些人身殘志堅,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證明自己。有很多關於殘疾人的成功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彙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繫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端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啟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為年營業額60餘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為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黃宇母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將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內心的痠痛只有自己體味。為了給兒子治病,她帶著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目前還沒有治癒的希望。由於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漸漸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非常痛苦,但他也認識到痛苦傷心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坦然地去面對殘疾,勇敢地去抗爭,生活才能美好。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黃宇開始要學一門技術以謀生,終於在一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只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復一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為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宇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東西,為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任何擺在你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1991年,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援,創辦了“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兩家門市部、一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餘萬元,一年的營額將近70萬,公司共有12名員工,一半是殘疾人。對於這點,黃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別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不過別人,但是能夠幫助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著更大的意義。”黃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後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自強模範,2003年被評為徐匯“十佳青年”。2004年春,黃宇與一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共結連理,迎來了美好的生活。

  篇二

  張玉平,男,1963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失業前在牟平輕工機械有限公司工作。1996年,張玉平因患病導致雙目失明,無法繼續從事原工作。雙目失明對張玉平打擊很大,丟了工作,生活失去了來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想離開這個世界。後來在家人和朋友的勸說和開導下,在殘疾人創業典型事蹟的感召下,他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他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1996年,他踏上了去西安求技學習的征程,到西安盲人按摩醫院學習按摩推拿技術。1998年,學習了2年按摩推拿技術的張玉平,按摩推拿技術有了很大長進,並取得了按摩推拿技師證書。因為工作和技術出眾,他被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留用。

  中國推拿是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這種療法已經流傳很久。它簡單有效,而且極少創傷,目前不少人被頸肩腰腿疼痛、內婦疾病或兒科疾病所折磨,因懼怕藥物的毒副作用或手術的疼痛而不願採用藥物或手術,或手術藥物也不能解除病痛。看到被頸肩腰腿疼病折磨得患者,更增強了他掌握一流推拿技術的決心。平時,他虛心向老中醫學習,與老中醫切磋技術,掌握了不少推拿技法。2年後,他的按摩推拿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找他按摩推拿的人絡繹不絕,聲譽很高。1999年年底,學有所成的他,謝絕了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途,開始了他人生的創業奮鬥歷程。

  2000年年初,他租用親戚的草鋪,在牟平區牟山路開了一家按摩推拿店。剛開始,店裡冷冷清清,無人問津,殘酷的現實,讓他有了關門的念頭。但他又不甘心。心想:這推拿按摩技術就這樣白學了?是不是自己的技法不好?還是收費過高?他開始反思,不能讓學到手的技術,就這樣沒有用武之地。他試著免費為有頸肩腰腿疼的熟人和朋友推拿,經過他的推拿按摩,都說效果不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的推拿按摩店一下火了。這樣4年來,他克服了常人都難以克服的困難,生意越來越好。創業成功後,不忘回報社會,他用學到的知識,又培訓了2名學員。2004年,為了長遠發展,他又花5萬元在東油小區購買了一處門市,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創業。

  篇三

  江平是醴陵市新陽鄉陳家灣村人,48歲,面板黝黑,嗓門大,談吐中充滿自信。1歲時,江平因患小兒麻痺症留下殘疾,走路不方便。1984年,父親帶一家人來株洲收廢品,那年,江平22歲。1990年,一家人又“北漂”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從事房屋防水工作。之後,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江平到了西藏。

  “這段經歷是艱辛的,也讓我積累了不少經驗。”江平講述他這段闖蕩生涯時感嘆。1993年,他騎自行車15公里,到北京方莊小區談業務。一房產開發公司的副經理看他是殘疾人,對他不理不問,最後說“你出去”。受委屈的江平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哭完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發奮。”

  在外闖蕩22年後,44歲的江平回到陳家灣老家。家鄉還很落後,他想帶領鄉親們致富。開養豬場,他僱請了一半殘疾員工2006年,江平首先在村裡租賃荒山近300畝,分期分批種植雜交油茶、國外鬆和杉樹。2007年,他又聯合18名村民組建“醴陵市協力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分別在清泥村公屋組、陳家灣秀凡組、八母塘組和西衝組建立4個分場,養殖生豬3000頭。

  陳谷聰現在就在第四分場負責母豬保健、豬病治療、繁育等技術活,蘭放斌則在江平的雜交油茶林基地擔任種植技術員,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目前,江平僱請殘疾人36名,佔職工總人數的60%以上。江平認為,殘疾人有了技術一樣能自立,這比吃“低保”更有尊嚴。他說,“明年存欄豬達到8500頭,我要為殘疾人提供100個以上的崗位。”為各項公益事業捐贈40多萬元江平的創業,還帶動了一方經濟,他獲得鄉親們的好評。他的養豬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農戶

  ”的方式,即合作社為村民提供種豬,並負責生產資料採購和產品銷售、技術培訓。這樣直接帶動鄉鄰近400戶增收,實現利潤210餘萬元;間接帶動鄉鄰1000多戶,戶均增收近4000元。他還建起了6個大型沼氣池,共計600立方米,為附近50多戶村民免費提供沼氣。

  江平致力於公益事業。2006年,他捐資2.6萬元,修建原洞庭村至清泥水泥橋;2007年捐資5.8萬元,新建引水渡槽;2008年出資26萬元硬化村道,同年向汶川地震災民捐款2萬元。

  仁桑布,西藏扎囊縣扎其鄉高三學生,以高分考進西藏大學。但因父親雙目失明,母親三級肢殘,妹妹又患有腦癱,他沒有走進大學,而是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江平聯絡西藏大學,負擔仁桑布全部學費和生活費。多年來,他為公益事業共捐贈40多萬元。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2006年、2007年,他先後獲評“醴陵市殘疾人先進個人”、“株洲市自強模範”,今年又被推薦為全國第二屆殘疾人“自強創業之星”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