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說吹牛不說吹馬

  牛在中華文化中是有勤懇、誠實等美德的動物,人們常稱老實勤懇的人為“老黃牛”,心甘情願為人們服務也被稱為“俯首甘為孺子牛”。可是這樣一個忠厚老實的動物怎麼進入了“吹牛”這個貶義詞呢?

  吹牛指說大話,說一些不能實現的話來,比如上天摘星星,相當於粵語的“吹水”,屬於謊言的一種,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將自己沒有的社會地位和資源優勢講給別人聽。“吹牛皮”用來比喻不自量力或信口開河說大話,言過其實。也可以用作閒聊天。

  “吹牛皮”,古往今來,流傳甚廣,它究竟是怎麼來的。在中國古代,牛皮是用來作打鼓的樂器,所以牛皮是用來敲打的,而不是像竹製樂器等是用來吹的。所以“吹牛皮”的本義就是不搭調。

  我國西北地區是古老黃河的流經之地,水急浪惡,難以行舟。為解決這個難題,早在古代就有人想出一個好點子:用皮筏來代替木船作水上交通工具。皮筏大多用牛皮製成,形狀像袋,連結即成為“皮筏子”。因那時沒有打氣筒,皮袋子只能用嘴吹脹。於是,那時就有了“吹牛皮”一語。

  因吹牛皮臉腮鼓起,面紅耳赤,像爭強好勝的樣子。以後人們逐漸把“吹牛皮”引申為說大話、誇大其詞,好大喜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