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出現水泡怎麼回事
中醫中的拔罐是通過一種體外的物理方式將體內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拔罐出水泡的實質就是面板皮下“充水”,體內的痰、飲、水、溼等病理產物以及水分在負壓的作用下透過皮下組織,進入並停留在面板中,這樣就形成了水泡。
拔火罐出現水泡的幾種原因:
1.患者體內風寒溼溼毒較盛,以溼氣最為突出。
起泡也是一種邪氣外出的表現。有時會在罐壁上出現小水滴,也是溼邪的表現。
2.留罐時間有點長。
這一點因人而異,也是和體質有關係的。有人留罐20-30分鐘也不會有起泡的現象。也有人5-10分鐘就會起泡。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時間需要短一些,等對患者情況瞭解了,就可以適當放寬時間。
3.罐子溫度較高,這一點只有很小的可能性。
有時做閃罐,如果造成罐體溫度過高,這時留罐的話,會增加起泡的可能。
4.部位的差異。
同一個人拔罐,有的部位沒問題,有的部位起泡。總的規律是背部、兩脅、臀部容易起泡。
5.拔罐過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拔火罐出現水泡注意事項:
一、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面板,或火罐漏氣脫落。
二、體位須適當,區域性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三、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四、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面板,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五、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面板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
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六、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面板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七、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
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面板。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面板。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面板。
八、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幹棉球拭去。
一般區域性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區域性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面板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雖說有拔罐治百病的說法,但是很多病的起因是由於內臟的營養不足造成的。所以拔罐我認為只能作為一種治療的手段,也應該輔以充足的營養,讓自身來調整自身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