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產生赤潮的原因是什麼預防措施有哪些

  近年來,渤海赤潮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頻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了海產品的生產和海洋環境的質量,同時也已危及人類健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渤海產生赤潮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渤海產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的生成離不開環境因素,除了需要穩定的海水水體、適宜的水溫***14℃--28℃***和鹽度***17%--34%***以外,水體的富營養化----豐富的營養鹽、適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機物也是赤潮生成的關鍵因素。

  海水水體的富營養化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排放的廢水、汙水和廢物汙染造成的。在溫度、鹽度適宜,海水水體穩定的情況下,海水的富營養化就會使赤潮生物***藻類等***迅速繁殖,海洋環境惡化,形成赤潮。渤海總面積7.8萬平方千米,有32條入海河流***帶來89.6%陸源汙染物***,總徑流量854.6億立方米/a,渤海每年受納汙水量為31億噸***含汙染物80萬噸***,致使渤海環境日趨嚴重,而渤海灣是一個半封閉的淺海內海,水體交換能力差,自淨能力低,再加上近年來環渤海地區的開發和發展缺乏環境保護措施,海灣沿岸大量排汙,海域環境汙染嚴重,致使赤潮現象頻繁發生。

  2002年,渤海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嚴重,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為3.2萬平方公里,已佔渤海總面積的41.3%,較上年增加了16.7個百分點。

  此外,渤海赤潮的發生是與海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相互作用,能量長期積聚而後爆發的結果。即環境汙染促使生態破壞,生態破壞又加重了環境汙染。渤海沿岸的各種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農藥等,通過河流輸入渤海。當汙染物排放量多到一定程度時,海洋的淨化作用將會遭到難以恢復的破壞,從而嚴重汙染了海洋環境,造成區域性海區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生物群落組成發生變化,海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生物資源受到損失,汙染物沿食物鏈轉移、迴圈和富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營養鹽和有機物質的排入,使自養型浮游植物的繁殖加快,初級生產力增加。

  由於過度捕撈,渤海水產資源衰退,使渤海主要經濟魚類資源趨向食物鏈短,品種減少,且低齡化。

  不能充分利用這部分初級生產力。水產品生產量是渤海生態系中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輸出部分,多年來沒有提高和增加,其結果是輸入大於輸出,形成積累,初級生產力過剩,產生富營養化,導致了水域生態變異。形成了浮游生物***或赤潮生物***--→死亡分解這--→惡性迴圈過程,致使赤潮頻繁發生。

  另外,氣候條件是赤潮發生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渤海區由天氣晴朗使水溫處於赤潮生物增殖所需的適宜溫度範圍內,所以天氣良好將導致赤潮的強烈發展。

  渤海赤潮的危害

  1、赤潮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能量流動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將遭到干擾和破壞。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影響水體的酸度和光照度。

  大部分赤潮由藻類的爆發性增殖和聚集形成,大量的藻類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勢必消耗水體中二氧化碳,水體中的酸鹼度隨之發生較大的變化。一般而言,海水中的ph值通常在8.0--8.2之間,而赤潮時的ph值可達8.5以上,有的ph值甚至可達9.3,水體酸鹼的變化,必然會影響生活在該水體中各類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動,導致生物種群結構的改變。同樣,赤潮區的水面由於漂浮著厚厚一層的赤潮生物,阻擋了陽光到達水體的深度,降低了水體的透明度,導致生長於水體深層的水草、造礁珊瑚及生活於水草中的海洋動物大量死亡,底層生物量銳減。

  ***2***競爭性消耗水體中的營養物質,並分泌一些抑制其他生物生長的物質,造成水體中生物量增加,但種類減少。

  ***3***許多赤潮生物具有毒素,該毒素可使海洋生物生理失調或死亡,許多海鳥、海獅均可因赤潮生物毒素的積累和食物鏈的傳遞作用而中毒死亡或生長繁殖受到影響。部分以膠狀群體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動物呼吸和濾食活動受損,導致大量的海洋動物機械性窒息死亡。

  ***4***處在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分解,水體中溶解氧大量被消耗;同時在缺氧條件下,分解的赤潮生物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生態系統有可能受到嚴重危害。

  2、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1***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異常繁殖,尤其是當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時,大量消耗氧氣,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導致魚、蝦、貝窒息死亡。此外,由於海水缺氧而產生的hs和ch,對魚、蝦、貝也有致命的毒效。

  ***3***赤潮生物吸附於魚類、貝類的鰓上而使其窒息死亡。

  ***4***很多赤潮生物,尤其是甲藻門的種類,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

  3、赤潮危機人類健康

  主要是赤潮毒素的毒害作用,除接觸引起面板不適,揮發性毒素還能對眼睛和呼吸道產生影響,更主要的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作用,導致人類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的發生過程

  赤潮的長消過程,大致可分為起始、發展、維持和消亡四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5]

  起始階段

  海域內具有一定數量的赤潮生物種***包括營養體或胞囊***。並且,此時的水環境各種物理、化學條件基本適宜於某種赤潮生物生長、繁殖的需要。

  發展階段

  亦稱為赤潮的形成階段。當海域內的某種赤潮生物種群有了一定個體數量時,且溫度、鹽度、光照、營養等外環境達到該赤潮生物生長、增殖的最適範圍,赤潮生物即可進入指數增殖期,就有可能較快地發展成赤潮。

  維持階段

  這一階段的長短,主要取決於水體的物理穩定性和各種營養鹽的富有程度,以及當營養鹽被大量消耗後補充的速率和補充量。如果這階段海區風平浪靜,水體鉛直混合與水平混合較差,水團相對穩定,且營養鹽等又能及時得到必要的補充,赤潮就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反之,若遇颱風、陰雨,水體穩定性差或因營養鹽被消耗殆盡,又未能得到及時補充,那麼,赤潮現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階段

  所謂消亡階段是指赤潮現象消失的過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颳風、下雨或營養鹽消耗殆盡。也可因溫度已超過該赤潮生物的適宜範圍。還可因潮流增強,赤潮被擴散等等。赤潮消失過程經常是赤潮對漁業危害的最嚴重階段。

  赤潮的預防措施

  1.控制海域的富營養化

  ①應重視對城市汙水和工業汙水的處理,提高汙水淨化率。

  ②合理開發海水養殖業

  為了減緩由海水養殖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要採取以下措施:

  a、根據水域的環境條件選擇一些對水質有淨化作用的養殖品種,併合理確定養殖密度,控制養殖面積。

  b、進行多品種混養、輪養、立體養殖,尤其是魚、蝦、貝、藻混養,建立生態養殖系統。

  c、提高養殖技術,改進餌料成分及投餌技術,使其有利於養殖生物的攝食,減少殘餌,減輕水質和底質的汙染。

  d、不能將池塘養殖的汙水和廢物直接排入海水,應採取逐步過濾等辦法加以處理。

  2.人工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如在水體富營養化的內海或淺海,有選擇地養殖海帶、裙帶菜、羊棲菜、紅毛菜、紫菜、江籬等大型經濟海藻,既可淨化水體,又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利用自然潮汐的能量提高水體交換能力;可利用挖泥船、吸泥船清除受汙染底泥,或翻耕海底,或以粘土礦物、石灰勻漿及沙等覆蓋受汙染底泥,來改善水體和底質環境。

  3.控制有毒赤潮生物外來種類的引入

  要制定完善的法規和措施,防止有毒赤潮生物經船隻和養殖品種的移植帶入養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