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是最典型的拖延症狀

  哪個上班族沒有加過班呢?放眼當今職場,或者說當今社會,加班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常態。沒有加過班的人絕對比大熊貓還要稀少。職場的大潮洶洶,競爭的壓力無窮,我們在其中苦苦掙扎。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想要不被“拍死”在沙灘上,努力表現那是必需的!

  沒有哪一個老闆會討厭努力的員工,許多員工也樂於通過加班來表現自己的努力。

  但是,努力表現=加班嗎?這個問題卻著實值得商榷。

  加班=努力=效率?這樣的等式成立嗎?

  每當夜幕低垂的時候,鬧市中心,寫字樓上那點點的燈火總會成為人們眼中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因為,那點點燈火,代表的是一個個、一群群正在加班的人!

  為什麼加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理由,但不管這個理由是什麼,加班這種行為本身就代表著一種努力!

  加班的員工是努力的,是勤勞的,是熱愛工作的,是有集體榮譽感的……是好員工!在許多領導者的腦海中都存在著這樣的邏輯,甚至這種邏輯已經被整個社會認同,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固然,有一小撮人的確是真的很努力,他們工作效率極高,執行力很強,將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經營,竭盡全力讓自己更加出彩。他們努力地為公司謀劃,努力地想要做出更多的成績,所以,他們加班。對他們而言,加班=努力=效率,這個等式無疑是成立的!然而,在浩瀚的職場大軍中,他們實在是太不起眼、太少了,真正能夠代表主流的還是“安藍式”的員工。

  談不上是臨時抱佛腳,但是,“安藍式”的加班卻絕對和努力不沾邊,更和效率無緣,儘管看起來,他們真的是非常的努力!

  努力和效率有的時候是不成正比的,加班與努力更完全不能等同。試問,明明應該在八小時內做完的工作,偏偏要花費十個小時、十二個小時,甚至十六個小時來完成,並在完成的同時堂而皇之的給自己戴上一頂“我在加班,我很努力”的帽子,這合適嗎?

  是努力還是拖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加班也成了一種時尚,似乎沒有加過班是那麼的不可饒恕,沒有加過班的人腦門上很自然的就會出現“不努力”的標籤。標籤是誰貼的,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揉揉乾澀的眼睛,盯著辦公室外蒼茫的夜幕,突然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好瘋狂。

  事實上,真正願意加班的人很少,許多職場人都是在“被加班”,即便是真的自動自覺地自己加班了,加班的初衷也鮮少和“努力”有關係——

  每一個圈子都有一個明星,在X市X律師事務所這個小圈子中,李晴無疑便是最耀眼的明星。

  李晴,今年22歲,西南政法大學應屆畢業生,品學兼優、性格隨和、長相甜美、專業功底紮實,工作努力,常常加班到深夜,澎湃的工作熱情讓許多事務所的老員工都自愧弗如。所以,當事務所的負責人宣佈開除李晴的時候,大家夥兒都感覺不可思議。然而,看著負責人手中一疊厚厚的“賬單”,所有人都啞口無言。

  33個沒有完成的案件小結,46個應該約見卻沒有約見的客戶,5場稀裡糊塗的法庭辯論,27份沒有任何背景調查的報告,58個客戶的投訴……這樣的“豐功偉績”讓人震撼不已,李晴本人更是羞紅了臉。

  對於事務所要開除自己,李晴沒有太多的抱怨,她知道自己做的的確不好。想想自己以前的工作狀態,李晴有的只是無盡的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