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自強創業事蹟

  殘疾人自主創業漸成氣候.但因受殘疾人自身條件和客觀環境等因素制約,與正常人相比,殘疾人創業更為艱辛.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務機制,提升創業能力,營造社會環境,是推進殘疾人重要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殘疾人創業典型事蹟

  初見康建忠,感覺他是一個非常幹練踏實的漢子,但是,讓人很難想到的是,眼前這個在石家莊將化工生意做得十分紅火的老闆竟然是個殘疾人。而的的確確,就是這個康建忠,用他殘缺的身軀為八旬老母和妻兒撐起了一個家,用堅忍不拔的毅力打拼下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用自己博愛之心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讚譽……

  身殘志堅再苦也要幹事業

  康建忠1968年出生,一歲時因患上了小兒麻痺症,最終落下了右下肢的終身殘疾。而從康建忠懂事起,他就從別人異樣的目光裡,過早地體會到了命運的不公,但同時也磨練了他不服輸的個性。

  18歲中學畢業前夕,看著年事已高的父母依舊每日早晚操勞,康建忠決定放棄學業挑起家裡的重擔。他顯示在一個村裡當起了裝卸工,裝卸沙土、磚塊,這種工作連正常人都會覺得又苦又累的,剛剛走出校門的他,雙手很快就磨出了許多血泡,每天都累得腰痠背痛,一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什麼也不想幹。

  可第二天,他看到父母疲憊的身影時,咬咬牙又走出家門。就這樣他堅持了一年多。1993年又在一個村辦搪瓷廠當起了工人,後來調到了業務科跑業務。在這段時間裡,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他去了很多地方,也飽嘗了許多的酸甜苦辣。同時,他也看到了改革開放後,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受觸動,於是,決定嘗試自己創業,創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

  一再創業十幾萬元“打了水漂”

  1994年,康建忠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去了令許多人羨慕的業務工作,在所有人詫異的眼神和冷嘲熱諷中開始了第一次艱難的創業。在廣安街市場,他租下攤位搞海鮮批發,因為沒有經驗賠光了近萬元的本錢。那段時間,家人的責怪和不理解,使他很痛苦。第一次創業失敗的他去了印刷廠跑業務,每天騎著破自行車起早貪黑地往返於正定和石家莊的路上。

  隨著閱歷的增加,康建忠心中的創業熱情又高漲了起來,又開始籌備創業的事情。沒有資金,他就從親朋好友手裡借來了十幾萬,於1997年籌建了物資供應站。然而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毫無經驗的他被人騙了,十幾萬元轉眼間打了水漂。外面還欠下了很多外債,要賬的人整天賴在家裡不走,弄得家無寧日。為了還上康建忠創業所欠的外債,賢惠的妻子羅菊英就用自己當村醫院護士的每月幾百元工資,除了用於老母親每月必須服用的藥和家庭開支外全部還了債。“那段時間,簡直是我人生的最低谷,自信心嚴重受挫!”康建忠自己總結道。

  自強不息創業終成功

  兩次創業的傷痛時刻刺痛著康建忠的心,然而埋藏在他心底的夢並沒有破滅。2003年,當他把重新創業的想法跟家人一說,自然立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妻子甚至以離婚相威脅。然而,他不相信命運,只相信自己。康建忠說:“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行,我不比別人差!”就這樣,倔強的他擦乾眼淚,拖著殘缺疲憊的身軀又一次奔波在創業的征程上。

  2004年,康建忠決定成立一個工貿公司主要經營化工生意。專案考察、公司佔地、人員手續都有了頭緒,可是資金又遇到了困難,他找到了多年來一直支援他的表哥,談了自己的想法後,通情達理的表哥很快幫他從朋友那裡籌措到了20萬元,他自己又從朋友那裡籌集了一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工貿公司開業了。從此以後,康建忠日夜吃住在公司裡,憑藉著誠信經營的理念,他很快打開了自己的產品銷路。他總結之前的失敗教訓,精打細算,誠信經營,理性管理,和許多客戶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係,並取得了國內多家優質化工產品的代理權,公司當年就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兩個事業一起抓

  規矩做人,踏實做事,良好的信譽必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慢慢地,康建忠還清了所有債務,然而,下一步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呢?在常人看來,擴大企業經營是第一位的,而康建忠卻決定用自己的一顆感恩之心來回報親人,回報社會。

  2004年由於康建忠熱心幫助殘疾人朋友,被石家莊南高營鎮殘聯指派為南高營村殘疾人聯絡員,負責村內100餘名殘疾人的各項工作。這個工作其實沒有任何報酬,完全是義務的。由於之前沒有任何資料和資訊可用,工作量非常大。和各種各樣的殘疾人打交道,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可是他卻看得比公司業務還重要。由於村子比較大,住得比較散,康建忠自己行動也不方便,工作非常困難。為了方便聯絡,他做了聯絡卡發放到每個殘疾人手裡,並給每個人做了檔案……出色的工作年年受到殘聯表彰。

  一方面是康建忠的事業順風順水,一方面康建忠的愛心事業也是處處開花,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康建忠捐款2000多元;2009年全國助殘日前,康建中慷慨解囊自費組織了由南高營村殘疾人和河北東化化工公司共100多名殘疾人蔘加的遊園活動;為滄州重病村婦倪玉豔捐款1000元……

  幾年來,康建忠的無私大愛和許多助人為樂的行為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讚譽。康建忠表示,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他會辦一個福利企業,把更多的殘疾人組織在一起,讓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實現自身價值,自強不息、奉獻社會!

  案例2:幾位殘疾人自強創業的事蹟

  在白河縣有這樣幾位殘疾人,他們自強不息創業,回報社會,受到了人們的尊敬。我們在採訪他們時,他們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容,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一段段平淡卻又傳奇的經歷,無數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在挫折與困境中站起今年25歲的麻虎鄉金銀村青年馬豐志,少年時不慎摔斷了右臂,因家境困難,無錢治療,而導致了截肢。2005年,馬豐志從養兩頭種豬和一頭母豬起步,開始發展養殖業。一年時間,他的豬場生豬存欄就達70多頭,但由於經驗不足,加上市場等原因,當年卻虧損了2萬多元。此時,縣殘聯主動上門送溫暖,給馬豐志提供幫扶資金2萬元和幫扶貼息貸款5萬元,幫他新建了養豬場,並給他提供技術指導。2008年,馬豐志養豬存欄量達240 多頭,淨獲利8萬元。可正當馬豐志事業步入佳境時,2009年又碰上了H1N1流感,致使豬價一下子由一斤6元下滑到一斤2元多。到去年底,馬豐志一次就損失了近10萬元。但沉重的打擊沒能使這位身殘志堅的漢子倒下,他另闢蹊徑幹起了食用菌生產。2010年春節前,馬豐志從朋友處瞭解到白河及周邊縣市食用菌市場行情看好,決計先放下養豬,待疫情過去和市場回暖後再從長計議。於是他下河南、赴寧陝考察學習。新年剛過,馬豐志拿著自家的房產作抵押貸款6萬元,從朋友處借款2萬元,從外地聘請了食用菌培育專家作指導,建起了6個食用菌培育大棚,第一批產食用菌70000斤左右。現在,馬豐志已與外地廠家和銷售商簽訂了協議,前景一派豔陽。他也由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種植果樹走上致富路在素有“花果山”之稱的白河縣城關鎮勝利村,有一位曾經因左腿粉碎性骨折而殘疾的村民李方儉。上世紀80年代,李方儉就開始栽植果樹。他認為,栽果樹就是栽了“搖錢樹”。可上山種樹正常人都很吃力,更何況一位左腿殘疾的人呢?然而,李方儉卻克服種種常人都難以想象的困難,每年堅持栽植果樹不止。而且他還注意研究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種植結構,到目前,李方儉已種植有櫻桃樹180棵,獅頭柑1.5畝,枇杷1.5畝,核桃樹87 棵,雪桃60多棵。由於李方儉勤奮好學,他還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獨有的興果經驗,使果樹多年豐產。現在,他的水果已遠銷河南、鄭州、北京、江蘇、湖北等省市,十分搶手。除此之外,李方儉還和妻子每年養蠶四五張,每年綜合收入在4萬元左右。他的創業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李方儉多次被評為縣“致富能人”和“綠色產業類大戶”,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

  為了“專職委員”的職責在白河縣城,提起殘疾人孫家耀,沒有人不知曉。2008年,孫家耀被縣殘聯聘為城關鎮清風社群的專職委員。他知道,自己的任務就是協助縣殘聯做好上傳下達工作,使之成為殘疾人與殘聯溝通的橋樑。他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社群居民羅昌明患有輕度先天性精神分裂症,又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這使羅昌明病情進一步加重。孫家耀聞訊後,多次主動上門做工作,終於使羅昌明病情得到了好轉,對生活再次有了信心。居民鹿萬峰於 2003年不慎摔壞了腿,治療無效,導致終身殘疾,2009年他的妻子又不幸離世,這又給鹿萬峰以沉重的打擊。又是孫家耀為鹿萬峰送去了關愛,在“陽光家園”助殘活動中,為鹿萬峰送去了洗衣機和生活日常用品,感動得鹿萬峰泣不成聲,不知說什麼好。目前,白河縣殘聯已聘請了18個專職委員,這些專職委員恪盡職守,一刻都未能忘記應該承擔的責任,真正起到了紐帶和橋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