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勇敢創業勵志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看看那些女人創業的故事,學習她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50歲女記者中關村創業的成功經歷

  三年前,我從奮鬥了二十多年的新聞戰線退了下來.多年來東奔西跑,緊張忙碌的生活一下子歸於平靜.

  接下來,安適祥和的背後是無所事事的空虛和寂寞.每天睜開眼晴首先想到的就是:今天干什麼?

  曾有一位做了多年校長的大姐在離開工作崗位後,說過一句話:我們這年令,死去太早,打工太老,打麻將正好.當我在麻將桌上消磨了一段時間後,不屈的性格和要強的個性使我又打起揹包上路了.

  這一站我來到了北京,五十歲的女人也加入了北漂的隊伍.

  北京的中關村是我早就嚮往的地方,那裡是中國的矽谷啊.這裡人才薈萃,科研院所聚集,商業活動頻繁-----,當然也是創業的黃金寶地.

  聽一位朋友說有十萬左右可以開一家電腦和辦公裝置的維修公司,我就開始動起了腦子.

  來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在中關村的幾個電子城之間來回穿梭,物色可以紮根的地方.

  當時科貿電子城正在招商,我找了一間大約有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間,當時房租每月是一萬八千元.我又跑到矽谷電腦城,看中了幾乎是在門口的一大間房子,並與當時矽谷的負責人非常能幹的池陽談妥了價格,她將年租金從二十四萬最後讓到了十八萬元.還耐心地向我講述了矽谷電腦城曾經輝煌的歷史,熱情歡迎我們加盟.基本敲定後我走到外面觀察大環境,決定下午就來交定金.

  中午,在一個小飯館隨便要了個蓋飯,邊吃邊聽人們在議論生意不好做了等等,說前幾年裝一臺電腦可以賺上千塊,而現在賺一百元都不容易了.並說矽谷這幾年走下坡路,電子城都集中在海龍那邊,大多數人都不到這邊來了.並說那邊的鼎好電子城已經火起來了,如果能在那裡找間門面生意肯定不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還沒吃完,我推開飯碗起身就走.

  就這樣,我在鼎好電子城四樓找到了一間也是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間.當時的月租金是一萬多元,我二話沒說,當天就簽了合同.

  從西安來北京時身上帶了一張信用卡只有五萬四千元.好在先交三個月押金,加上辦執照已經能夠開業了.

  都說萬事開頭難,這話一點不假,我的<超仁電腦維修中心>開業時,正是這個行業的淡季,加之沒有經驗,也沒有老客戶,每天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我是個門外漢,對電腦除了會開關,會打字外其它一無所知.幹這一行我是從什麼是主機板,什麼是硬碟,什麼是記憶體學起的.而到現在已經成了專家了,只要客戶在電話中告訴我,他的電腦故障現象,我就能判斷得八九不離十.

  記得剛開業的半個月左右,西安一位老朋友來北京出差到我這裡看,他坐了一上午沒見到一位顧客,非常耽心地問我:這樣下去能行嗎,你有多少錢往裡賠呀?

  我確實沒有把握,一點經驗沒有,每天不掙錢但房租,工資及一切費用是必須要出的.頭一個月就賠了一萬五千元.晚上開始睡不著覺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還能堅持下去嗎?再這樣下去我的那點家當可要賠幹了.就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我在自已的手機開機屏上打了六個字:堅持就是成功!最困難的時候,我牢記一句名言:任何事情的成功,往往在於再堅持最後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不是商人,從未經過商,但我有信心成功,那就是努力尋找突破口,不退縮,不迷茫,極積進取,大智若愚.要想取勝,要想取得客戶信任,並能有口皆碑,必須有誠信,提高服務質量.我為公司制定了一個宗旨:誠信為本,精藝求精,用心打造維修金牌!

  無論什麼人,只要來到我們超仁,都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實事求實決不騙人.

  凡是客人送修的電腦無論修好與否都主動幫助擦乾淨,對於體弱有病或老年人,就安排人送下樓.長此以往,大多數客戶都是朋友同事或鄰居介紹來的.

  在渡過最初艱難的三個月後,鼎好<超仁電腦維修中心>在中關村已經小有名氣,技術力量也日益壯大.三年多來,我們培養起來的技師沒有一個跳槽的.無論是筆記本,電腦主機或顯視器,印表機等辦公裝置都能修的得心應手.成功率很高.

  無論什麼節日,我都是和我的員工們一起過的,每個月最少在一起聚餐一次,使他們有一種大家庭的感覺.我把員工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備至,從如何孝敬父母,到將來怎樣教育下一代,以及做人的準則都給他們講述.大家很團結,誰要是休息一天,第二天來上班總是說:不在超仁真沒意思.

  超仁的員工,個個都是孝子,我要求他們經常給遠在外地的父母寄錢.一個小夥子告訴我,春節回去後,他給爺爺奶奶三千元,還買了禮物,奶奶逢人就誇,結果整個小區都知道她奶奶有個好孫子.我就表揚他做的對,他得到的將會更多更多.而且是無法用金錢來恆量的.

  來北京創業三年多了,我的事業基本取得了成功,我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每年春秋兩季,我都會抽時間到全國各地去旅遊,給年輕人一個獨立工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不管掙錢多少,起碼我解決了十多個人的就業問題,同大家甘苦與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很知足.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