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學生的創業理想

  隨著多年的大學擴招,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那麼在校大學生如何談創業理想呢?為此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一個

        因為經常會遇到有想創業的大學生,跟他們交流,發現他們對創業很有熱情和想法。所以本著一探大學生創業的心態,就找了南林的小趙同學去了解他們的具體想法。說要採訪他,沒想到竟然很爽快的就答應了。初次見到小趙同學,發現只是一個普通的90後的大學生,臉上還略帶羞澀和靦腆,事後問了才知道才讀大二,這就難怪了。但是一說起自己在學校的職位就不得不刮目相,他是南林學生會下面未來企業家協會創業部部長、是南京創業聯盟市區***南農、人口乾部管理學院、三江學院、南理工、南藝、南林、金陵科技學院***部負責人。

  一個經管院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的學生,為什麼不好好找工作,反而對創業有這麼大的激情和動力。在談到的創業理想時,他淘淘不絕,對自己所關注的電子商務行業的觀點也比較深刻獨到,看來是花了功夫在上面進行研究了。他的一些個人獨到的想法吸引了我的注意,表示在大學期間有兩個是必須要學的。一個是自己的專業學術技能,這個就是自己上大學的本質,就是學一點基礎的知識。另一個就是擴大自己的交往面、接觸面,拓展自己的視野,這個因為在大學,所以有多限制,但是可以通過多參加一些校內校外的活動擴大接觸各類人群,通過知識面的擴充套件,瞭解以後自己創業的方向。一席談話之後,發現小趙同學在創業上是做了充足的準備,他的內心中充滿了創業的渴望,在上大學一開始就做好謀劃,並在必要的知識和人際關係上做好積累。

  在談到創業有什麼起步的時候,他給記者談了今年9月份剛開始在學校做的一個膝上型電腦代理專案,這是一個通過低價格和高服務與校外電子商家進行競爭的專案,通過自己的渠道拿知名品牌的膝上型電腦,像戴爾、聯想、華碩這些品牌的都有,在價格上比一般的電子商家要便宜200~300元,在服務上,用熱情周到的服務取得同學的認可。強調可以一個月包換,終身軟體免費上門維修。在開學來短短20多天已經賣出了20多臺,在國慶黃金週來臨之際,又有10多臺的銷售預定意向。說到這裡,小趙同學自己都有點眉飛色舞了,感覺自己在創業的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大學生創業是艱難的

  創業是很艱難,有成功但是更多時候是面臨失敗,當記者告訴他這個觀點時,他也表示贊成。他就談到了自己不得不放棄的一個專案。經過觀察發現在學校開學後,總有不少新來的同學對碩大的校園不是很清楚和了解,因此想到針對剛進大學的學生做一個南京各大高校的3D地圖的專案,指出學校的教室、宿舍、餐廳等位置。在圖的反面放各個學校附近有特色的吃喝玩樂的商家店指引。他估算了一下,預計做南京20多家學校,費用大概在2~3萬,但是最後因為贊助不到位,所以這個專案就不了了之了。

  對於為什麼要選擇創業這條路,而且是這麼早就開始謀劃創業的學生並不多,他卻很現實的告訴我,這還是畢業後的壓力,並當著我面給我算了一筆賬。在這個年代在南京這樣的城市,大學生這麼多,他的這個專業又不是特別“搶手”,就算能找到較好的工作,每個月月薪1萬,年底再加獎金,年收入15萬,不吃不喝,過10年到35歲的時候,才能掙到150萬,到40歲才有能力買的起一套房子,一輛普通的汽車,大概那個時候才能在南京真正安家,這還不算在這期間花費。所以創業是比較可行的一條出路,再加上自己也年輕,可以乘著這個機會到處闖闖。

  在臨走的時候,記者問到小趙還有什麼願望,小趙同學真誠地表示,要是能夠多一些的知名企業家到學校來演講,對擴充套件大學生的視野是很有幫助。能夠有社團承辦一些知名企業的在學校的招聘活動,擴大他們社團的影響力。學校和其他組織能多多關注學生創業,多提供一些資源和幫助。這樣對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能積累不少資源提供不少的幫助。

  這是有感於大學生對於現代社會壓力地感知,有些比較有遠見有眼光的同學在大學裡就已經在做好準備。的確是這樣,要想畢業後能在南京這樣的大城市生活下來,或者說長久立足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趙同學當我的面就給我算了一筆賬,70%左右的同學大學畢業後每個月的工資也就只有2000~3000元。在大城市中要生活下去是比較的艱難,每個月房租就要接近1000元,加上吃、穿、用以及一些其他花費等等,基本上每個月沒有什麼餘錢,這也是所謂的“月光族”。就算省吃儉用,每個月能省下1000元,在房價都一二萬以上的大城市,要想買房安家都是不現實的。要想在大城市安安心心地立足,就必須能買房安家,否者一切都是奢望和空談,這也是社會壓力轉移到大學校園裡的必然反映。

  記者覺得政府和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去引導和解決這些社會壓力給校園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做一些具體措施,例如學生畢業前能有一些創業優惠政策和創業之類指導,畢業後對於一般留在大城市的大學生能提供廉價住房,避免他們在剛剛走出“象牙塔”後,就讓他們直接面臨競爭激烈的大社會。這些措施是讓他們在直面社會壓力過程中安裝一個減壓閥,構建一個緩衝帶。同時也是能給像南京這樣的高校集中人才集聚的大城市給大學生畢業後留下來一個空間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