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創業路

  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是創業支援體系等不完善,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水平,必須構建高效率的創業支援系統。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高校大學生辭職返鄉創業

  出生於1984年的郭春河,2007年從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畢業後,在西安一建築集團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年薪待遇都很不錯。2009年,他卻毅然選擇辭職。創業開公司是他高中時的夢想,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援,從此郭春河的事業幹勁兒更加十足。

  “共同的夢想,讓我們走在一起,共同堅持下來,才擁有了今天的成績。”要開創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必須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伴。郭春河再次回到母校,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授業老師,老師為他推薦了幾位專業相符的師弟師妹。

  2009年9月,郭春河成立了華春建設工程專案管理公司定邊分公司。在不足50平米的三間小房內,除了幾臺用來辦公的電腦和幾張桌子外,剩下的就是5名懷揣夢想,滿懷激情的80後大學生。他們有的來自陝南,有的來自關中等地。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三萬多,郭春河用自己在西安工作的積蓄作為公司的啟動資金,母親投資了一萬多元,幫他租了三間辦公用房。

  一家由毛頭小夥成立的小公司能拿下專案嗎?公司成立初,周圍一片質疑聲,“‘打仗還需自身硬’,公司要運轉,就要一邊練技術,一邊跑專案。”郭春河告訴記者,在最初的困難面前,他們的心志沒有動搖。2010年5月,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業務贏得了公司創辦以來的“第一桶金”——兩萬元。這兩萬元的收入為這個團隊實現大夢想打下了基礎,增加了他們的信心。

  不忘初衷心繫三農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郭春河,深刻感受到傳統型農業和農民面臨的窘境,農民種植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沒有銷售渠道,賣不上好價格。將電子商務和農產品有效結合,不僅適應市場化發展,還能幫助農民切實提高收益。

  在萌生這些想法之後,2012年5月,以郭春河為帶頭人的創業團隊在定邊註冊成立了春禾綠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致力於農業專案策劃、農業專案科研和農業電子商務。2015年8月,春禾綠科“我家農超”020電子商務啟動,公司在縣城成立了首家線下體驗店。 “有想法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努力邁進,企業將不斷拓展農業領域的業務。”在參觀春禾綠科“我家農超”體驗店時,郭春河笑著說。

  企業的成長需要不斷地探索,逐步走向規範化、市場化。隨著“第二桶金”“第三桶金”接踵而至,公司逐步實行了人員薪酬改革,公司開始實行崗位晉級及股權激勵制度。“讓每人發揮最大熱量,讓多勞者多得,大家才會將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截止2015年,公司由定邊發展到靖邊、吳起、志丹、榆林、延安、西安,由創業初期的5人,發展到180多人。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省域內管理先進,並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業型企業。全公司年營業產值達2000萬元,創業五年累計產值達到6000萬元。

  共同創業致富是終極目標

  “企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是建立平臺,讓更多的創業者參與進來,大家共享資源,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正是帶著這樣的初衷,2015年初,榆林青年創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是以致力於服務定邊青年創業為核心的社會服務性企業,企業成立後積極打造“青年創業廣場”專案。目前,青年創業廣場已經有十五家企業入駐。

  創業路上,他們不曾忘卻那些正艱難求學和正待業在家的大學生們,在團縣委“構築未來”青年企業家助學活動中,公司資助了三名成績優異的大學生,而且每年接納縣上待業的幾十名大學生,公司被列為“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

  郭春河,這位身高一米八,思維敏銳超前,做事幹脆利落的80後“領頭羊”,渾身散發著開拓創新、堅持不懈的精神。2013年他榮獲第八屆陝西省“優秀青年創業獎”的殊榮。近年來,也多次被團縣委評委“定邊縣青年文明號”“定邊縣十大傑出青年稱號”“榆林市先進團幹部”和“榆林市青年文明號標兵”。 2015年12月27日,在陝西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絲路青年志共築中國夢”傑出青年企業家評選盛典上,郭春河獲得“陝西省十大新銳青年企業家”的殊榮。

  篇二

  如果沒有踏上一條創辦社會企業之路,9 0後黃駿傑現在也許在某家軟體公司,過著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9月中下旬的深圳,秋意漸濃,他和市場總監侯政力只能以冷水沖涼。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旁邊一間不足2 0平方米的出租屋,是兩名年輕人近半年來的棲居之所。

  選擇回收塑料瓶這樣一個“撿破爛”的行當,親友們覺得“不靠譜”,黃駿傑卻堅信,垃圾堆裡乾坤大。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從深職院回收了浩浩蕩蕩的10萬個廢棄瓶子。

  從小小的塑料瓶入手,去培養社群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這是小團隊的美好願景。可是,資金困難、運作模式不清晰、與回收公司雷同,這支創業團隊的前行之路並沒有那麼順利。

  試水:以小禮品換塑料瓶

  “我們是來自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環保創業團隊。”黃駿傑習慣這樣介紹自己的團隊。今年7月10日,生源啟動環保科技公司***以下簡稱“生源啟動”***獲得深圳市場監督管理局頒發的營業執照,註冊資本3萬元,實收資本0元,這是深圳市鼓勵應屆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黃駿傑相當於免費註冊了一個公司,3萬元可於兩年後開始償還。

  黃駿傑是“深二代”,父母來自潮州,在深圳經營一間茶葉鋪,他原本住在家裡,衣食無憂。“也許是潮汕人血液裡流淌著做生意的基因,所以,我才會去開闢一個與自己專業完全不搭的事業。”黃駿傑說。

  從去年9月開始至今,黃駿傑的團隊回收了10萬個塑料瓶,收集物件是深職院的師生,分佈在東、西、北、旺棠四個校區。選擇回收塑料瓶這樣一個“不靠譜”的創業之路,黃駿傑一直在努力去證明,這與傳統“收破爛”是不一樣的。

  大二學生曾強的室友們預約過生源啟動的上門回收服務,並用30個塑料瓶,換回一卷廁紙。大三的小夏辦了積分卡,成為生源啟動的忠實粉絲。“有十幾個瓶子就通知他們來回收一次,記到卡里,攢夠50個再換禮品。”

  到現在,有著兩萬多學生的深職院,過半師生記住了這個名字有點小拗口的環保小團隊。

  “要與大家一起再生能源”,抱著這一理念,黃駿傑早在大三時就聯合媒體學院4名同學組建團隊,希望通過收塑料瓶的方式,讓同學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他們採取“上門回收塑料瓶,定量塑料瓶換實用物品”的方式,提高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

  “回收只是其中的第一步,我們希望把這些塑料瓶加工成環保產品,開設環保產品專賣店。”黃駿傑說,他的創業夢緣於2010年的一場環保創業講座。當時“綠色珠江”的發起人王華禮給來自深大、深職院等高校的學生代表講課。會後,一名戴著黑框眼鏡的男生擠到臺前,問了王華禮N個問題。這位男生,就是黃駿傑。一年後,當黃駿傑告訴王華禮,自己打算做垃圾回收時,王華禮建議先選擇一種垃圾,比如塑料瓶。

  去年,黃駿傑的團隊針對深職院20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學生將塑料瓶隨手丟掉,僅有14%的學生選擇交給學校的回收部門,另有3% 的學生選擇賣給廢品收購站。基於此,黃駿傑決定在校園塑料瓶回收上插一腳,“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比較好,如果能讓大家養成回收塑料瓶的習慣,那我們的付出就值得了。”

  瓶頸:資金困局

  頭一年的10萬個塑料瓶,讓小團隊獲得了很大滿足感。然而,翻開公司的賬目,市場總監侯政力發現,一年下來,不僅沒有盈餘,前期投入的近4萬元也全部打了水漂。資金困難、運作模式不清晰、與回收公司雷同,成為橫亙在他們面前的三座大山。

  “資金支出當中,租用倉庫佔據了最大塊頭;其次是購買禮品、僱用兼職。”沒有經驗,一開始學生們租用的是一樓的倉庫,租金高達1000元/月。後來,他們尋找到地理位置較差的倉庫,租金只需要600元/月。每兩週可回收7000個塑料瓶,然後花200元租用大卡車把塑料瓶拉到回收站,換回來的錢,抵扣完當月的租金,基本上所剩無幾。此外,黃駿傑堅持禮品積分制,每個禮物成本2元,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今年大三的劉冬雪是團隊的主創之一,一年來沒有領過一分錢工資。5人的創業團隊,有兩個選擇了退出。今年6月份畢業的黃駿傑和侯政力不能再住學校宿舍,兩人合租在月租金500元的城中村裡,黃駿傑的生活費需要家長提供,侯政力選擇週末兼職賺點生活費。不久前,來自福建的蔡汝維加入團隊,未來3個人要一起擠在出租屋裡。

  黃駿傑不願放棄。最初他想利用回收的塑料瓶加工成T恤、環保袋等產品,但工藝很複雜,國內只有少數幾個大企業能做。他的下一步計劃是,向江蘇一家環保企業購買布料,通過設計加工,改造成T恤等產品,再以會員積分的方式賣出。

  “我們團隊已經沒有錢了。”新學期開始,他們想出一個新的營銷策略,向500人每人借10元,用籌集到的5000元來支撐新學期的塑料瓶回收。

  “我們打算在今年10月1日至明年2月1日,用4個月時間,讓深職院7000個人養成收集塑料瓶的習慣。”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團隊需要10795元。黃駿傑列出了資金用途明細單。“塑料瓶存放倉庫2400元,實用禮品5834元,兼職服務人員2560元。”他計劃在網站上籌款5000元,向學生們借款 5000元,團隊自己出款794元,用以支援公司新學期的運營。

  如果還是借不到錢怎麼辦?黃駿傑思索片刻說:“也許我們就要告別大家了,這半年來的心血以及一個熱衷於環保的組織將隨之消失。”

  期盼:社會支援

  垃圾分類回收,對於掌握諸多資源的政府來說,尚是棘手難題。對幾名毫無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來說,難度更是可想而知。王華禮卻是非常讚賞這些大學生們的探索。他認為,未來國家的經濟發展將傾向於往服務產業發展,環保市場潛力巨大的。“學生環保創業的這條路,其實可以走得通,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社會問題。”據他分析,人們還沒有形成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讓這個事業變得非常艱難。

  10年來,廣深兩地對垃圾分類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政府始終是主導力量。2000年6月,建設部確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因種種原因,試點多以失敗而告終,過去10年,對包括深圳在內的8個試點城市來說,是失去的10年。”深圳市人大代表楊勤曾表示。這10年裡,以官方主導為主,群眾的垃圾分類意識並未顯著提高,同時,分類垃圾終端處理問題,也阻礙了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發展。

  篇三

  “以創業帶動就業”是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大學生需正確認識“創業”的概念,中國大學生在創業路上,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政策,而是管理等實戰經驗。因此,大中小企業的推動作用舉足輕重,鼓勵女大學生“先進行深入的社會實踐,再去選擇就業和創業”,轉變女大學生的擇業觀念,減輕社會、企業對女大學生的就業歧視,喚起全社會對女大學生的關注,方能真正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

  在女大學生們的創業路上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一、雖然選手素質高,但成熟的創業專案少之甚少。

  選手社會經驗的缺乏,不利於扶持其從創業起步。***1***選手缺乏實踐意識。選手多半停留在創業計劃書本身,更多的注重專案書理論上的撰寫,缺乏實踐能力與創新;***2***自我認識不夠。選手不能正確清楚認識自身在創業專案上的角色和能力;***3***參賽專案異想天開,缺乏盈利性。2011創業季初期目標是希望能找到100個優秀專案進行導師一對一的培訓孵化,同時尋找優秀專案,直接投資現金進入創業期。然而,在比賽中發現很多選手創業專案不夠成熟,很難馬上進入創業的實施階段,直接投入現金讓學生獨立創業基本不可能;***4***經驗的缺乏導致思維的侷限,專案的目標人群多半還停留在大學校園。

  目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不是創業啟動資金,而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沒有投資者願意把資金放在一個不成熟的專案上,然而,成熟的專案和強能力的創業者,從來都不擔心沒有風險投資商青睞。

  因此,參加創業大賽是讓學生感受企業運營,體驗創業過程的最佳方式。作為大學生而言,無論是否創業,都需要參加創業教育,從而更加深刻理解企業管理流程、各部門協作關係及決策模式,增長實踐經驗。作為院校應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體驗,提升就業能力。

  二、校企互動的缺乏,不利於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1***高校教材單一。課程設定不合理,缺乏與實際相結合的高校教材,課堂以理論教學為,缺少實戰案例分析;***2***教授隊伍單一。各高校以理論專家為主,缺少“企業家型”或“實戰型”教授;***3***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在課堂以聽為主,很難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缺少討論性氛圍,害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更畏懼置疑教授的觀點,以致於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能力或動手能力;***4***實習機會較少。目前各高校的教育和企業或其它機構崗位的需求基本脫節,由於缺乏校企互動,缺乏“職業技術教育”、“實戰演練”、“落地實習”、“經驗交流”,由此,即使是高學歷學生,在實戰能力上亦成了“井底之蛙”。

  IBM大中華區女性技術社團主席宋歌博士強調:大學生創業前期的準備,實踐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我們這些國際型大企業,應該全面肩負起這個社會使命,同樣,中小企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一批成功的創業家。通過各類渠道,如“女大學生創業季”的創業大賽,就是大學生感知企業的社會實訓活動的較好途徑,可以讓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明白創業的艱辛,更加理性地面對自身的創業與就業問題。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創業環境也是步步艱辛。大學生更應該理智創業,理性就業。IBM作為全國婦聯的“女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2011年至今,連續兩年與“女大學生創業季”進行戰略合作,為女大學生提供近500個實習實踐職位,400多個工作崗位專案,目的也是為了全面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先進行深入的社會實踐,再去選擇就業和創業”,也希望更多的大中小企業參與到“提升大學生創業就業實踐能力”當中來,為“以創業帶動就業”真正出一份力。

  三、政府資訊渠道建設的滯後,不利於大學生有效獲得政策的指導與支援。

  國家出臺了不少支援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但這些資訊的獲得渠道卻比較單一,主要來源渠道是從網路上搜取,導致比較難全面地第一時間瞭解所有關於創業相關的政策;比如小額貸款,不僅知道的大學生少,好不容易得知了此資訊的大學生,卻不知通過何種渠道和程式去申請,政府優惠政策資訊不對稱,不利於大學生有效獲得政策的指導與支援。

  四、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獨立性,不利於扶持大學生成功創業。

  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不少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但大多為獨立的孵化園,很難形成統一可持續性的孵化機制,扶持行動多半為培訓和諮詢服務,較難達到最終孵化的作用,就目前而言,由於大學生實戰能力的缺乏,獨立創業,是一個艱苦的旅程,要衝破阻礙,還需更多社會力量,包括成功創業者、企業家等的大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