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心得

  早期教育對於幼兒的初期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也一直備受人們關注,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早教中心作為他們孩子的啟蒙教育源地,,把希望寄託在早教中心。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到你!

  兒童早教心得

  幼兒園處於孩子成長的懵懂期,調皮、好動、想象力豐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顧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瞭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要有無限的愛,否則,還真容易被孩子的不聽話氣壞呢。小朋友喜歡的老師長頭髮的,可以梳辮子、漂亮的、年輕的、知識多、懂科學的、有本事的。

  幼兒園是保教機構,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讓孩子在幼兒園健康地成長髮展。幼兒園教師還有解決家長後顧之憂、支援家長工作的任務,所以對幼教來說師德更重要。幼兒園階段處於一個奠基的階段,從大的方面說要對孩子終身可持續發展負責,從細的方面講就是對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樂、當天的心情負責。

  如果沒有愛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幹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師關愛,比如經常要抱著他們,小朋友也特別喜歡老師,可能鼻涕、眼淚就都蹭到老師的衣服上了,這是很正常且經常發生的事。這就是孩子,他們就是這樣的,這就需要老師給予他們更多的呵護。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個小時都得目不轉睛地跟著孩子,必須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完成,下班時間還要給孩子做教具、備課、佈置環境,週末還經常組織親子活動,自己的業餘時間非常少。一個孩子出現問題對幼兒園來說是1/400,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100%。所以無論在生活照顧還是教育教學上都要精益求精。

  兒童是一個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蘊含著強大的精神能量,並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成長,我們的教育也會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與個性特點。比如:小班寶寶的思維是形象具體的,他們的思維必須依據形象生動的參照物,並且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關,小白兔,紅蘿蔔是他們易於理解的,而抽象數字1、2、3的實際意義,對於他們來說理解起來就很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就會使用孩子易懂易於模仿的語言,使用簡單不會讓孩子混淆的概念,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學習的興趣等等。

  幼兒園教師就像百寶箱,什麼知識都要通曉一二,要有較強的綜合藝術素質,包括對色彩的理解能力、對音樂的感覺能力,包括穿著,怎麼樣穿著得體,讓小朋友喜歡又符合教師的身份,這些都是幼教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還有語言表達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幼教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橋樑,對小朋友說話要簡練,聽得懂同時注意層次性。對家長的建議要有指導意義,對孩子的評價措辭要準確、委婉。

  作為幼兒教師,我認為理解、愛和尊重是與孩子溝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為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著在心理成長之上的。再有,愛和尊重是貫穿教育始終的,肯定與支援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內在規律自然發展,對他們的自然發展表示尊重,為他們的發展提供適宜的精神與物質環境,我們的總園長朱敏女士就提出過這樣的教育思想“蹲下來講話”“抱起來交流”“牽著手教育”。這一切都體現了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同時讓孩子在自然發展中體驗到了無盡的愛和自由,這對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鋪墊輝煌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幼兒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的遊戲、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遊戲和生活中不斷出現在幼兒面前的真實問題情景使他們不斷調動和運用已有的經驗,並在不斷地面臨挑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經驗。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總是將教育生活化———讓孩子不知不覺地會了,讓環境問題化———讓孩子玩著玩著就學了。這種說法看似簡單,其實對老師的觀察、分析、提煉、創設能力則有著較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就要在幼兒園的環境中支援幼兒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幼兒將經驗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

  幼兒教師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只要會唱歌跳舞就可以了,作為幼教必須要有事業心、愛心、責任心。幼教是通往兒童心靈世界的橋樑,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師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作為教師應給予孩子更多的愛,關注每一個孩子,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同時我覺得新時期的幼兒教育工作者所應必備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素質是發展的眼光和未來社會意識。因為我們現在教育的孩子是為未來世界服務的,那麼我們就要用未來社會的眼光、標準培養教育我們今天的孩子。未來的世界將會是一個環境資源匱乏、競爭激烈、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世界。

  在幼兒園時期,我們就要樹立孩子的環境意識,通過各種活動、情景讓孩子們懂得節約資源、珍惜資源、如何將資源再利用。我們的教育要多元化、開放化,要使幼兒善於與他人合作,能夠與他人交流。

  早教心得五則

  兒兩歲。某日,頭撞桌角,長一包,大哭。

  一分鐘餘,我走向桌子,大聲問:

  “桌子呀,是誰把你撞疼了?哭得這麼傷心?”

  兒止哭,淚眼看我。我撫桌,衝兒問:

  “誰呀?誰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還不快向桌子鞠個躬,說對不起!”

  兒含淚,鞠躬,說:“對不起”。

  自此,兒學會了責任和擔當!

  二 則

  兒三歲。無故大哭,我問:

  “咋了,哪不舒服?”

  “沒有不舒服。”

  “那為什麼哭!”

  “就是要哭!”明顯撒嬌。

  “好吧,你要哭我們都沒意見,可是你在這兒哭不合適,會打擾我們說話的,爸爸給你找個地方,你一個人好好哭,哭夠了再叫我們。”

  說完將兒關進了洗手間:“哭完了敲門。”

  2分鐘,兒拍門:“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來吧。”

  至今,兒18歲,仍未學會操縱和遷怒!

  三 則

  兒5歲。傍晚,牽兒散步經小橋,橋下碧水見底,暗流洶湧。兒仰頭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過我們先回家,換一下衣服。”

  回,兒換衣畢,見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兒子,下水游泳得把臉埋進水裡,這你懂吧?”兒點頭。

  “那我們現在就先練習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錶。

  “好!”兒把臉埋進水裡,豪氣沖天?僅10秒:

  “呸呸,爸爸,嗆水了,好難受。”

  “是嗎?等等跳到河裡,可能會更難受些。”

  “爸爸,我們可以不去跳嗎?”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從此,兒學會了謹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後行。

  四 則

  兒6歲,好吃。某晚,放學經麥當勞,駐足:

  “爸爸,麥當勞!”垂涎欲滴。

  “嗯,麥當勞!想吃?”

  “想吃!”

  “兒子,一個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著問:“兒子,你要做英雄呢還是做狗熊?”

  “爸爸,我當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麥當勞時會怎樣呢?”

  “能不吃!”很堅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兒流著口水,隨我回。

  從此,兒學會了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經得起誘惑。

  五 則

  兒8歲,頑皮,與大同學打架。傷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兒泣答。

  “憤怒?”

  “憤怒!”兒嚎啕。

  “你打算怎麼辦?”再問,“需要爸爸為你做點什麼?”

  “爸爸,我要找塊磚頭,明天從背後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為你準備磚頭。”繼續問,“還有呢?”

  “爸爸,你給我弄把刀,我明天從背後去捅他!”

  “好!這個更解氣,爸爸這就去準備一下。”我上樓。

  理解支援,兒漸平靜。約20分鐘,我從樓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兒子,你決定了嗎?是用磚頭,還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麼多衣服被子幹嗎?”兒困惑。

  “兒子,是這樣的:如果你用磚頭砸他,那麼警察就會把我們帶走,在監獄裡大概只要住一個月,我們就帶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麼我們在監獄裡至少3年回不來,我們可要多帶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帶齊?”

  “所以,兒子你決定了嗎?爸爸願意支援你!”

  “要這樣的?”兒驚愕。

  “是這樣的,法律是這樣規定的!”我趁機普法。

  “爸爸,那我們就不幹了吧?!”

  “兒子,你不是很憤怒嗎?”

  “嗨嗨,爸爸,我已經不憤怒了,其實我也有錯。”兒臉紅。

  “好,爸爸支援你!”

  自此,兒學會了選擇和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