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環境

  【摘要】由於市場的惡性競爭,為了“出成績,出新聞”,當代新聞編輯仍然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從而導致新聞編輯工作者缺乏創新意識。在提高編輯工作者自身素養的同時,如何為編輯工作者構建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創新環境

  隨著科技、資訊的飛速發展和網路技術的日新月異,傳統媒體電視和報紙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觀眾在接受網路、電視、報紙等傳媒的時候,越來越傾向於選擇網路,網路對於青年一代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傳統的新聞媒體如何在新的時代獲取新的內容和活力,是電視媒體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當今社會是一個創新的社會,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電視新聞編輯由於傳統觀念、固有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顯得有些落後和保守,存在著內容空洞、缺乏時效等問題,更有甚者,一些編輯為了追求新聞的受眾效果,人為地編造一些新聞,或誇大新聞的真實性,使本已困窘的電視新聞無疑是雪上加霜。基於此等現實,筆者對電視新聞編輯存在的現實問題進行闡釋,並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為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考和借鑑。

  電視新聞編輯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新聞內容的空洞。當下新聞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千篇一律,缺乏創新性,使受眾沒有新鮮感,如思想陳舊、畫面單調、內容單一、生澀難懂等,一些電視新聞只起到了傳達的作用,把新聞的資訊簡單地傳達給受眾,根本不考慮受眾的喜好,造成了新聞傳達給受眾,受眾卻不願意接受的現實,使新聞傳達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不僅無法給觀眾帶來享受,也無法讓觀眾快樂地接受資訊,達不到新聞傳達的效果。

  新聞傳達缺乏時效性。在部分新聞裡,常會出現諸如“最近”、“不久前”等模糊性的詞語,缺乏準確的時間,使新聞的及時性、時間的準確性不能最有效地表達,使受眾在接受新聞的過程中感覺不到新聞的“新”。還有些新聞畫面過於單一,這樣與網路相比,其自身的優勢就成了劣勢,使本來動態的畫面成了一張白紙,毫無美感可言。

  新聞編選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在新聞策劃的過程中,一些新聞策劃者對語義進行分析的時候,把新聞等同於新聞和策劃的疊加,並在此基礎上,分別對新聞和策劃進行簡單的辨析,事實上,也就等同於人為地編造了一些所謂的新聞。[1]這樣就造成了新聞編寫的盲目性和不準確性,容易導致報道出來的新聞缺乏真實性,造成對受眾的錯誤引導。更有甚者,一些編輯在對新聞的編寫過程中,為了增加新聞對受眾的吸引力和誘惑力,人為地誇大新聞事件的各種因素,以造成所謂的大新聞,雖然內容“精彩”,但卻失去了新聞本身的意義。

  人為安排新聞事件。有些新聞策劃者出於功利性的考慮,精心策劃,刻意安排一些所謂的新聞事件,而這些事件並非日常運轉所自然產生的新聞事件,它是由人與人之間出於一種功利需要而建立的某種聯絡,通過這種聯絡達到各自的目的,最終產生人為新聞現象,或稱作某種程度的炒作新聞,這種新聞沒有實際的新聞價值,只是新聞策劃者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目的而形成的新聞現象。有些學者稱此新聞為“假新聞”。這種假新聞在新聞編寫過程中很常見,對新聞系統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不僅違背了新聞報道客觀真實的原則,也對受眾造成了誤導,從長遠來看,其對整個新聞系統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盲目炒作所產生的新聞效應。某些電視新聞為了吸引受眾眼球或製造“賣點”來迎合受眾需要,人為地編寫一些受眾喜歡的暴力、八卦性的新聞來達到所謂的新聞效果,或針對某一個新聞人物長篇累牘地報道一些沒有新聞意義的內容,這種做法不僅侵犯了新聞人物的權益,更損害了新聞界的形象,對新聞的長期發展極為不利。[2]更有甚者,有些新聞策劃者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故意誇大新聞的某些因素,對一些無關的細節大肆渲染,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無關細節擴大化,對當事人造成了極其不良的社會影響,對新聞界產生了極壞的社會效應。其報道手法、報道角度都違反了新聞的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
  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環境的構建

  電視新聞受網路及現代媒體的衝擊,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如內容空洞、缺乏時效、人為編造、盲目炒作等問題,針對這些,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題目選擇上的創新:

  一是選題要面向整個世界。21世紀是個多元化、多極化的社會,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選擇新聞題目時不僅要面向國內,而且要面向國外,把眼光放得更深、更遠、更廣。從新聞的受眾群體來講,新聞的受眾不僅面向社會高階群體,更要面向社會底層世界,只有涉獵範圍廣和深才能選擇出好的新聞,從而製作出受眾喜歡的新聞題目。

  二是選題要小,切口要深。首先,在遇到突發性的新聞時,要從其社會意義、現實意義上進行考慮,以求增強其社會的影響面。對突發性的新聞首先要注重時效性和及時性,與此同時要深挖其前因後果,闡釋其深層原因和由此產生的實際意義及對社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等與人們息息相關的一些關鍵因素,這樣就能產生出人意料的社會效應,更有利於新聞的後續報道和相關報道的挖掘。

  其次,對當下正在發生的新聞要側重於對其背景的分析與挖掘。以往新聞往往過於描述其經過和具體做法,而忽視了問題產生的根源,深挖其根源可以使人們對新聞本身有一個深層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利於對受眾產生啟示和警示作用。

  再次,對個性和典型的新聞要注重分析其原因。對典型的新聞不能僅注重其表面的現象和最終的結果,還要深刻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最後,對報道的新聞要考慮其社會導向。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選擇新聞題目時要考慮其社會的引導方向,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從社會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受眾引向一個良性的、健康的軌道,以求產生正向的社會影響。而不能為了一時或某些個體的利益而違背新聞公德和新聞職業道德,作出有違社會良心的虛假報道。

  在新聞內容的選擇和整合上進行創新:

  首先,在電視新聞的報道上,要注重考慮觀眾的品位。由於當下電視節目、電視內容的繁多,使得觀眾被動地接受一系列的畫面,有些畫面並非是觀眾所喜歡的,加上觀眾看電視時往往是為了休息或娛樂,因此在選擇電視節目時,有太多的隨意性和不假思索性,這就要求電視新聞編輯要考慮到這些因素,製作出來的新聞節目要迎合觀眾的需要,使報道的新聞既不能粗糙生硬,也不能柔情似水;它要求既要有剛性的說服力,又要有貼近人們生活的通俗話語,如果語言太專業,觀眾在看新聞時會感覺太累;而如果新聞語言過於簡單,那麼新聞就失去了其自身的特點和專業權威。因此要求新聞編輯多方面考慮對新聞內容加以整合和選擇,使報道的新聞既有專業性,又能為受眾所理解和接受。

  其次,新聞語言要簡練和通俗。做到真誠、真實、通俗易懂,並符合大眾口味。不能過多地粉飾和賣弄,在新聞畫面的選擇上,要精簡,不可有多餘和無用的東西,注重報道畫面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充分考慮受眾對資訊的需求,加大電視新聞內容的資訊含量:

  首先,電視新聞資訊的選擇要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無效的或與新聞主體無關聯的要堅決刪除,以免由此誤導受眾,分散受眾對新聞主體資訊的理解與吸收。[3]這就要求編輯工作者在進行資訊編輯時要慎之又慎,做到新聞簡明扼要,使新聞沒有多餘的資訊,讓讀者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其次,對新聞要注意時間的把握,在單位時間內使受眾接收儘可能多的資訊。這就要求編輯工作者不僅要簡明扼要,更要對與主題有關的資訊進行豐富和詮釋。尤其對一些關鍵性的環節,如果在規定時間內無法表達清楚時,可以根據新聞連結來描述一些相關性的背景材料,使受眾對主題新聞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使新聞有因有果,保證新聞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同時又能使受眾感受深廣,理解細密。

  ***四***表現形式的創新性

  首先,新聞在表現形式上,觀眾接收效果要好。電視傳播過程是多形式、多通道的表現形式,它是集聲音、影象、文字於一體的情況下,一併發向受眾,與單個資訊輸出相比,使觀眾的整體接收效果明顯,減輕了受眾單個通道接收的壓力。

  其次,可以靈活運用多種圖形元素,使畫面內容更加豐富。電視傳播可以把文字、圖表、動畫等組合起來編輯成豐富多彩的畫面,這樣受眾在接受新聞時就會容易理解,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相對簡單,易於接受和理解。

  再次,要以觀眾為物件,儘量滿足觀眾需要,以增加收視率。電視節目編排過程中,運用“單元式結構”把常規性報道和新聞簡訊有機結合起來,把獨條新聞和組合式報道相互穿插、綜合性訊息和地區性或專業性報道集中起來,形成單個小的“資訊單元”,使節目在播出時更有章法和節奏。

  對整檔新聞節目進行編排上的創新:

  新聞編排直接影響著新聞的播出質量和效果,無論新聞頭條的設計、新聞節奏的處理、編前語和編後語的規劃,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新聞的整體質量。因此,在這一點上編排的好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新聞編寫水平。

  首先,新聞頭條非常關鍵,在編排頭條新聞時,要正確把握觀眾的喜好。新聞頭條引領著新聞的方向,引導著人們的思維,尤其對一些國家政策和時事的報道更能體現出新聞頭條的重要性。一個重要的頭條新聞可能是這一天或這一段時間觀眾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

  其次,要把握好新聞的節奏,使新聞播出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讓觀眾在感受新聞時,如同身臨其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從而達到一種預期的目的。相反,如果新聞沒有節奏,整個新聞平鋪直敘,就會使觀眾產生厭煩,從而放棄對該節目的收看。

  再次,在新聞串聯編輯方面,也要培養必要的創新性。採用串聯詞時可以將新聞條與條進行前後的連線,使多條新聞前後貫穿,組成一個整體,從而激發起受眾的興趣。

  當下社會,傳統媒體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創新是電視新聞的重要出路,只有不斷推陳出新,根據電視的特色,從題目選擇、內容編排、資訊數量的控制到表現形式的甄別,以及檔次的安排上都要精益求精,唯有如此,電視新聞才能走出困境,重現生機。


參考文獻:

  [1]周素英,李立巖,尹悅.電視新聞編輯的職能與技巧[J].青年記者,2007***6***.

  [2]杜慧傑,徐婧英.淺論電視新聞編輯的綜合素質[J].新聞傳播,2006***7***.

  [3]唐飛.淺談如何培養電視新聞編輯的創新意識[J].科技資訊,20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