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常見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在飼養蜈蚣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蜈蚣生病的情況,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

  :消化道炎症

  1.發病原因

  引起蜈蚣發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幾條:

  ***1***飼料腐爛變質,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在高溫季節,由於蜈蚣飼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動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處死,如處死後存放時間過長,極易腐爛變質,蜈蚣攝食後,便會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餌料動物身體帶毒,一般情況下,蜈蚣的常規餌料動物自身不會產生對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質,餌料動物帶毒主要是生長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侵入餌料動物體表,而餌料動物對該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體內,因而尚未引起餌料動物的反應而使飼養者很難察覺,投喂後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餌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爾投料過少,造成有些蜈蚣過度飢餓後,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這些飢餓的蜈蚣攝食過多,此時,若溫度驟降,則這些攝食過量的蜈蚣必然會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時間過長,發酵而引起炎症。

  2.發病症狀及特點

  受致病因數影響的蜈蚣同時性病是這種病的特點,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脹大、疲軟,繼而出現腹瀉,食慾廢絕,然後隨著炎症產生有毒物質侵入全身組織內,蜈蚣發生內中毒,頭部充血呈紫紅色,全身癱軟無力,行動遲緩,毒鉤全張,最後無力爬行,死於瓦片之下或其他隱蔽處,很少死於飼養土中,解剖檢查死蜈蚣,可見其腸膜溫暖潮紅、潰爛,腹腔內有淡黃色液體,腸內糞便稀而且惡臭。

  3.防治

  ***1***嚴格控制飼料質量。飼養蜈蚣最好投喂新鮮活餌料動物,應做到現採現處死現喂,喂不完的活餌料可存放,而處死後的餌料動物最好丟棄,發現餌料腐爛變質,決不能投喂。

  ***2***對於配套自繁自養的餌料動物,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飼養環境、飼料、飲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藥品,如重金屬***物、某些消毒藥水等,同時要保證飼養土、餌料、飲水甚至空氣不被病源體汙染,一旦發現染病餌料動物應分析檢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種類、可能的感染範圍,以決定該批餌料動物是否能使用。

  ***3***對於野外捕捉餌料動物來說,應儘量在那些沒有農藥、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質汙染的地域捕捉餌料動物,捕捉時,還應檢查該區域是否有同類動物死亡,以確定捕捉的餌料動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將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於若干小容器內,根據具體症狀表現,將它們分為健康群、可疑群與患病群進行隔離養殖,而池中的飼養土則全部清除出去更換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飲料盤、水盤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晒後再用。

  ***5***在氣溫暴升陡降的季節,氣溫陡降的時候,應關閉門窗,必要時適當開啟升溫設施以保證氣溫相對穩定,但升溫時注意不要造成飼養舍內煙塵汙染或煤氣汙染。

  ***6***藥物治療。對於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藥方可供參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餌料200——300克攪碎,三者拌勻,每日投喂1次,連喂3日。

  ②黃連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於100毫升溫開水中,拌勻後,用海綿吸收,讓蜈蚣吸吮,每天1次,連喂3天,注意海綿應每天更換,這種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小蜈蚣。

  ③氯黴素0.25,複合維生素0.5克,餌料300克絞碎,藥物壓成粉與飼料拌勻,投喂,每日一次,連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壓成粉,500克餌料絞碎,兩者混拌均勻,每天投喂一次,連喂2天。

  :黑斑病

  “黑斑病”是人工養殖蜈蚣中最常見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養殖池內很容易發生由黴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當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時成年的大蜈蚣也會因被感染上這種黴菌病而致死。據我們多年調查,很少發現野生蜈蚣有這種疾病。因此可以認為,“黑斑病”是養殖條件下的一種嚴重病害。

  “黑斑病”最初發生於蜈蚣的胸板***或稱腹板***或兩個體節摺疊的皮膜上。發病早期是有一些黑色或綠色的小斑點,後來斑點逐漸擴大,致使蜈蚣整體失去原有的光澤,求食慾降低,最後蜈蚣腹面變黑而死亡。

  :寄生線蟲病

  常常寄生於蜈蚣體內的線蟲又叫鐵絲蟲,這種病主要來源於帶蟲的餌料動物。該蟲寄生於蜈蚣的消化道內,甚至穿過腸壁,在腸外盤曲如鐵絲狀,因此而得名。該蟲在蜈蚣體內吸食蜈蚣體液,造成蜈蚣大量營養物質損失,因而阻礙了蜈蚣的正常生長,造成蜈蚣體重瘦小。

  儘管該病不會呈暴發性發生,不會對蜈蚣養殖造成大面積危害,但隨著人們對動物藥品質量要求的提高,該病可能會成為影響蜈蚣商品質量的因素。

  防治該病主要是減少或不喂蝗蟲、蚱蜢等昆蟲之類飼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餌料,保持飲水不被蟲汙染。

  頻繁發現蜈蚣群中有鐵絲蟲寄生病時,可用0.1克驅蟲淨粉碎後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於100毫升熱水,用海綿吸取後供蜈蚣吸吮即可將該寄生蟲驅除.

  :粉蟎病

  1.發病原因

  粉蟎是一種體長不到1毫米的蟎類動物,當它寄生在蜈蚣體表時,則引起蜈蚣粉蟎病。在夏季高溫天氣裡,如果飼養室或飼養池溼度過大,很容易造成粉蟎在此安家落戶,大量繁殖後代,此時,若有蜈蚣正在蛻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於它們面板裸露,無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蟎寄生。粉蟎寄生後,一方面由於它們吸食蜈蚣體液,消耗蜈蚣大量的營養物質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蟎還產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攝食飲水等生命活動同時,由於粉蟎咬破了蜈蚣的皮層,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繼發傳染病。因此,在粉蟎病發生時,如處理不及時,常常誘發其他疾病。

  2.發病症狀

  被粉蟎寄生的蜈蚣極度不安,常常在活動場或飼料土上獨自漫無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時回頭試圖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時,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動作這種現象最先發生於剛蛻皮的後的蜈蚣或當年出生的幼蜈蚣,隨病程發展,其他蜈蚣也開始發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時繼發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觀察飼養土上能發現其中有蟎形動物活動。檢查被感染蜈蚣的體表,也可以發現蟎形動物活動,這即是粉蟎。

  3.防治

  本病尚無很好的藥物可以防治,因為能殺死粉蟎的藥物,往往對蜈蚣也有害,只能從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搞好飼養舍的通風透光、防暑降溫工作保持室內良好的飼養環境。

  ***2***搞好飼養室內堆放傢什雜物,工作服應經常性的漿洗耳恭聽暴晒,必要時進行高溫處理以殺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蟎或蟎卵。

  ***3***發現有粉蟎發生,應將全池蜈蚣悉數清理出來,清除原有飼養土,全池、全

  舍噴灑除蟎藥物,如敵百蟲、氯殺蟎醇。並將飼養舍封閉一段時間再啟用。

  ***4***發病蜈蚣群清出後,應將處於脫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與健康蜈蚣分開,分別放入小面盆中,間斷性的放於太陽下暴晒,以驅趕粉蟎。每次暴晒時間在30分鐘左右,每隔30分鐘一次,暴晒後,快速將蜈蚣逐條撿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後使用放於紫外燈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與太陽下暴晒一樣。

  ***5***把一塊帶肉晒致半乾的豬骨頭,白天放入飼養土上或活動場中,每2——3小時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誘殺效果,但此法不能用於未發病蜈蚣的預防,否則,有弄巧成拙的危險。

  :咽喉部潰瘍病

  該病是近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蜈蚣急性暴發性傳染病,由廣西農業大學的樑家權等專家首次報道。

  1. 發病原因

  本病由一種名叫“銅綠色假單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發於高溫季節。

  2.發病症狀

  主要表現為口腔不能啟閉,口內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採食、吞嚥,精神萎迷不振,最後衰竭死亡。

  3.防治

  關於本病的防治技術目前還處於研究中,但加強蜈蚣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不喂帶菌餌料動物,仍是預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蜈蚣飼養方法

  1.在自然條件下,蜈蚣一般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磚瓦縫隙間,特別喜歡陰溼、陳舊的地面。活動的基本特點晝伏夜出。在溫度低於10℃時便停食,零下7℃進入冬眠期。

  2.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蠅、蜂以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裡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和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蔔、嫩菜等,牛奶、麵包等作蜈蚣的食物。

  3.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池等方式,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徑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釐米左右,將外邊的土拍實。缸內中間用磚或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釐米左右,坯與缸壁間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釐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注意飼養密度,必須按蜈蚣的體長和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

  4.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做好溫度、溼度、光線管理,保持環境安靜。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防止食物、泥土的黴變,並且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5. 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後初晴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隻雌蜈蚣一次排卵達2-3小時,每次產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蜈蚣的養殖技術

  一、控制飼養。控制飼養蜈蚣,可用飼養池、飼養缸、飼養罐等各種形式,但都應防逃。飼養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圍修建水溝等防止蜈蚣逃跑。

  在蜈蚣人工養殖時,保證蜈蚣繁殖幼體成活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產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所以適時加強管理,予以保護,對保證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順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懷卵雌體的隔離。蜈蚣產卵、孵化要求有安靜的環境,若有驚擾,常發生雌體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體的現象。據觀察,在同一個飼養池內,雌體產卵時間很不一致,未產卵的雌體及雄體蜈蚣的活動常干擾、破壞產卵和孵化的正常進行,有的還有搶食卵粒的現象。因此,雌體產卵前,應分缸進行飼養,或在大飼養池內用玻璃片、無底玻璃杯或罐頭盒、瓦片等進行隔離。

  三、產前加強餵食,增加營養。蜈蚣孵化時間不進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營養維持活動。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應增加餵食量,並注意調節食物種類,以促使雌體多進食,增加孵化前的營養。

  四、孵化時期的監護。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飼育室一定要選擇安靜、陰暗的場所,室內最好安裝紅光燈,並用布或竹簾遮擋窗戶,以防強光照射。房內孵化缸應事先安置好,一旦產卵,輕易不要移動。試驗人員觀察應小心輕動,不要隨便移動遮護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電筒照射。

  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但因此時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內溼度過小,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所以孵化缸內應適時加水。加水時,應順著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圍內壁略有潮溼即可。不要將水直接灑在巢內,也不應使巢內溼度過大。

  孵化結束後,幼體蜈蚣雖然暫成團群集,但是亦可單獨活動和尋食。此時雌體也逐漸離開孵化巢單獨活動。因蜈蚣有爭食物和大吃小的現象,應及時將雌體移出或將幼體分離飼養。

  五、個體生長規律。蜈蚣在人工餵養的條件下,其體長在兩年內即可達到藥用小條標準***8釐米***,兩年後即接近大條標準。因此可推斷,人工養殖蜈蚣,從捕捉的成體蜈蚣產卵、孵化直至提供藥用,需要2-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