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奮鬥的勵志故事

  有關有哪些呢?人生的奮鬥目標不要太大,認準了一件事情,投入興趣與熱情堅持去做,你就會成功。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曾拉車求學的書畫大師

  國畫大師李苦禪原名李英,山東高唐縣人,出身貧寒。

  1922年,23歲的他到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

  李苦禪是個窮學生,學習費用全靠家中接濟。因囊中羞澀,他住不起旅館,只得在北京一所破舊的寺廟裡棲身。

  遇到家中接濟不上時,他便陷入了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困境。於是,他開始靠晚間和休息日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林一盧同學贈其“苦禪”二字為名。此後,他一直用著此名。

  1923年秋天,李苦禪到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的家中拜訪。

  見面後,他恭恭敬敬地對齊白石說:“我愛您的畫,想拜您為師,不知您能不能收下我。現在我雖窮,沒有什麼見面禮給您,但等我將來做了事之後,定將好好孝敬您老人家!”

  齊白石見他率直質樸,當即就答應了。他急忙跪下就拜,差點摔倒,竟然把齊白石給逗樂了。

  就這樣,這位靠拉洋車維持生活的年輕人,就成了齊白石的第一位拜門弟子。

  李苦禪雖然繼續在晚間和休息日拉洋車,但總是遠離齊白石先生的住所,並把帽簷壓得低低的。因為,他怕熟人認出自己,給齊白石丟臉。

  說來也巧,有一個星期天,李苦禪拉車到王府井大街兜生意,在路過一家書畫店時,恰巧遇到齊白石先生和幾位朋友從店裡出來。

  他大吃一驚,正神色慌張地拉車躲避,忽然聽到身後傳來齊白石的喊聲:“苦禪,還不過來,送我回家。”

  他應了一聲,將車掉轉過去,請齊白石上車後拉起車就走。

  途中,齊白石心疼地問:“苦禪,你經濟困難,靠拉車度日,怎麼不告訴我呀?”

  他回答:“我對不起老師,給老師丟臉了。”

  齊白石和藹地說:“丟臉?丟誰的臉哪?你不知道我是木匠出身,魯班的門下嗎?苦禪哪,靠勞動吃飯是不丟臉的,靠拉車求學是不丟臉的。”

  回到家後,齊白石先生將自家院裡的一間廂房騰出來給李苦禪住,還給他的一些畫上題字,讓他賣掉解決生活困難。

  在齊白石先生的資助和關愛下,李苦禪退掉了所租的洋車,擺脫了生活困境,開始專心致志地刻苦學畫。

  齊白石先生對李苦禪這個得意門生的評價是:“餘門下弟子數百人,英***李苦禪原名李英***也學我手,英也奪吾心,英也過吾,英也無敵,來日英若不享大名,天地間是無鬼神矣!”

  自古英雄多貧寒,從來紈絝少雄男。李苦禪沒有辜負齊白石先生的厚望,終於成長為一代書畫大師。

  篇二:在慢中取勝

  在德國,有一名叫安格拉的小姑娘,從小身體協調性就很差,學走路、跑步都比同齡的孩子晚得多。

  5歲的時候,她下坡還會經常摔倒,甚至一度對下樓梯都有恐懼心理,根本沒有生活的自信。

  上小學後,安格拉最怕上體育課了,她總擔心自己笨拙的動作會被同學譏笑,於是經常逃課。

  老師發現後,對她說:“你這樣長期逃避,只會導致你更差啊!”

  安格拉沒法,只好硬著頭皮練習,可是她總是拖延到快下課的時候再練。因為她認為,這個時間來練,同學們就很少有機會看她的笑話了。

  12歲那年,體育老師教跳水。老師講完跳水的動作要領後,同學們都急不可耐地衝上跳板,往泳池裡跳。

  安格拉磨蹭地跟在最後,眼看著同學們一個個完美入池,心裡越發惶恐。身旁不斷有同學擦肩而過,他們已往返跳板數次。

  有同學嘲諷她:“你怎麼還不跳?準是被跳板嚇破了膽吧!”

  安格拉故作平靜地回答:“我正在努力領悟。”

  她足足站了45分鐘,大家都以為她要放棄時,她徑直衝上跳板,果敢地躍起,縱身跳入泳池深處。她的動作雖然算不上十分優美,但她的壓軸一跳,還是吸引了眾人,贏得了喝彩。

  這一跳,讓安格拉找回了自信。她這才明白,拖延到最後,其實能給自己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平緩心情,並從他人身上汲取經驗。

  誰也想不到的是,安格拉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從政,後來竟然成了德國曆史上第一位女,也就是現在的安格拉·默克爾。

  默克爾接受媒體採訪,回憶起這個童年小插曲時說:“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氣,後來遇到什麼事都沒有畏縮過。”

  她說自己是那種“需要很多準備時間,儘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默克爾成為德國後,仍告誡自己,辦事要沉穩。即使面對國內外的各種危機,默克爾也一次次地選擇了慢半拍再決策,多次力挽狂瀾。

  她曾坦言,自己並非無所不能的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在慢中取勝。

  現在的默克爾身材有些微胖,她稱自己是“一個行動遲緩的笨瓜”,甚至有人批評她膽小和不夠鼓舞人。但是默克爾已經從一個普通物理學家,變身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成為了深受德國民眾愛戴的“德國人的媽咪”。

  默克爾的經歷表明,內心的膽怯是每個人都有的障礙,鼓足勇氣,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會大放異彩。還有就是:慢,並不是一種缺陷。相反,如果你能理智冷靜地對待慢,你將會從慢中收穫良多。

  篇三:送鮮奶的化學家

  清晨,德國柏林郊區的斯提立茲大街上,一輛馬車急駛而過。

  已是深冬時節,寒風陣陣吹來,刺得面頰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車的馬喘著粗氣,團團白霧從馬鼻子裡噴出。

  趕馬車的人50來歲,多少年來他一直為這一帶的居民送鮮牛奶,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颳風下雪,都準時不誤。

  人們早已熟悉了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過了。和其他牧場經營者一樣,他養了許多牛,把牛奶送給居民喝。

  但是在這條大街上居住的德國著名女畫家芙麗莎·班諾卻知道這位送奶人有些不一般的來歷。好幾個早晨,她都等在客廳裡,只要聽見送奶馬車的聲音,就急忙開啟房門,請送奶人進家裡坐一小會兒,但是送奶人總是以不能耽誤送奶而加以拒絕。

  又是一天清晨,班諾一聽見馬蹄聲便衝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她要為送奶人畫一張素描像。

  送奶人仍然婉言謝絕,說道:“很多人都在等著吃早餐,牛奶要按時送到,等送完奶,一定滿足你的要求。”

  女畫家心裡明白,這只不過是送奶人的脫身之計。她再也不想“上當”了。她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不鬆手,“您不要再‘騙’我了,我知道您是個實驗迷,一送完奶就一頭鑽進化學實驗室,誰也甭想把您拉出來。這次您一定得讓我畫一張像。親愛的教授,請把您寶貴的時間分給我幾分鐘吧。”

  送奶人?對,他還是教授。這一會兒只好停止送奶工作,讓女畫家畫了一張人物素描像。

  第二天一早,當人們開啟報紙的時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標題映入眼簾:“範特霍夫榮獲首屆諾貝爾化學獎”,並以整個版面刊登了女畫家的素描像。

  人們吃驚地看著這幅肖像畫,原來那個每天早上駕車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著名的化學家,而且還獲得了首屆諾貝爾獎!大家繼而興奮起來,相互轉告,最終,送鮮奶的範特霍夫和化學家範特霍夫被人們合併傳成了“牧場化學家”。

  雅可比·亨利克·範特霍夫1852年8月30日誕生於荷蘭的鹿特丹市,父親是當地一位有名的醫生。範特霍夫的家裡7個孩子中排行老三。

  上中學時,他看到在實驗室中做的各種變幻無窮的化學實驗非常有趣,因此總想知道其中的奧祕。看別人做,太不過癮了,能自己動手那該多好呀。

  一天,範特霍夫從化學實驗室外的窗子前走過,他忍不住往裡面看了一眼,那整整齊齊排列的實驗器皿、一瓶瓶化學試劑多麼誘人。他的雙腳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要能進去做個實驗多好啊。”

  突然,他發現一扇窗子開著,大概是做實驗時為了通風開的吧。小范特霍夫猶豫的片刻,便縱身跳上了窗臺,鑽到實驗室裡去了。他支起鐵架臺,把玻璃器皿架在上面,便開始尋找試劑。

  他全神貫注地看著那些藥品所引起的反應,一切都在順利地進行著。發自內心的喜悅使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默默地說道。

  實驗室內的響動,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誰在實驗室裡呢?老師從視窗望去,好傢伙,範特霍夫正在那兒專心致志地做實驗呢。

  這太危險了!要知道這是校規所不允許的。老師沒有驚動範特霍夫,怕他在驚慌中出危險,便繞到門口,把門開啟。

  聽到開門聲,範特霍夫才從“化學實驗夢”中驚醒,他目瞪口呆地站在那裡。

  “快把實驗停下來!誰叫你來做實驗的?”老師再也不能忍耐了,這是重大的事件。“快,趕快把一切用品都放到原來的地方。”老師一邊命令範特霍夫,一邊自己也動起手來。

  一切收拾停當,老師把範特霍夫叫到面前,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今天犯了什麼錯誤嗎?這件事是要報告校長的,那是要受處分的。再說出了危險你的父母也要責備學校的。趕快回家,把你的父親找來,我要對他說這件事。”

  範特霍夫的父親對兒子的行為很不贊成,雖然出發點是為了求得知識,但是效果卻是很壞,違反了學校的規定是不能容忍的。

  幸好,這位老師念及範特霍夫平時是一個勤奮好學又尊重老師的學生,也就沒有向校長報告。

  範特霍夫的父親從這件事中得知兒子很喜歡化學,就從家裡讓出一間房子作為工作室,專門供兒子做化學實驗。

  從此,範特霍夫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小實驗室。他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和從其他親友那裡得到的“贊助”積累起來購買了各種實驗器具和藥品,課作時間從事自己的化學實驗。
 


  看了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