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勵志哲理故事精選
多閱讀一些勵志的小故事,你一定能從中學習到重要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經典勵志哲理故事,供你參考。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一
蘇格拉底曾經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一個人缺少了夢想這個指路燈,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人生也會變得索然無味。唯有能堅持夢想的人,才能體驗到人生中那份最美好的歷程。
堅持夢想,再多的苦難都不能阻擋前進的步伐。追夢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旅程,追夢的路上會有很多難題與挑戰,只有迎難而進,堅持不放棄,付出的努力才可能得到應有的回報。
堅持夢想,才有機會享受到夢想實現的喜悅。眾所周知,科學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且週期長的辛苦工作。然而,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其團隊,沉浸於量子世界十餘載,追求小量子裡的大夢想。他們堅持不懈,追求極致,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正是他們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使他們克服了研究中的種種困難,最終實現了夢想,嚐到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滋味。
堅持夢想,可以讓一個人的意志得到磨鍊,更加堅強。實現夢想對於殘疾人來說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追夢的過程也教會了他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使他們擁有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就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高考中,來自四川攀枝花的“無臂考生”彭超用雙腳答題,考出了603分的好成績。命運讓他6歲就失去雙臂,可以想象他的生活是多麼艱難,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開始學習用腳來代替手,憑藉自己頑強的意志與命運抗爭著。為了夢想,他參加高考,花費了比他人更多的汗水,交上了自己滿意的答卷。堅持夢想,每個人都會在追夢的路上受益終身。
堅持夢想需要有一顆為夢想執著追求的心,堅持夢想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堅持夢想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以苦為樂,把一切磨難當作一種享受,樂觀地看待生活,化夢想為動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夢想,而不是虛度人生。這樣,堅持夢想才不會覺得特別疲憊。
夢是一種慾望,想是一種行動,夢想是夢與想的結晶。懷揣夢想是成功的開始,堅持夢想是成功的通道,實現夢想是成功的結局。
讓我們帶上各自的夢想,一起去享受堅持夢想的快樂旅程!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二
1998年,世界各大新聞媒體幾乎同時播報了一條新聞,就是作為歐洲國家統一貨幣的歐元將於1999年1月1日起正式在歐洲國家啟用。這條新聞播出之後,引起了一家公司的高度關注,這家公司的研發人員仔細研究了即將啟用的歐元,他們發現,與歐洲國家原用的貨幣相比,歐元的設計尺寸比所有歐洲國家原用貨幣尺寸都要大。作為生產皮具的公司,他們知道,這樣一來,歐元區國家居民原來使用的貨幣票夾就無法使用了,急需一種尺寸大一些的能用來裝歐元的票夾,而且是整個歐元區國家,市場十分廣闊。這家公司立即行動,按照歐元的規格設計出了40多種歐元專用票夾,生產出來之後投放到歐洲市場,恰逢歐元啟用之際,人們發現規格大一些的歐元無法放到原有的票夾中,正發愁沒有一種適合放歐元的票夾,於是,這家公司推出的歐元專用票夾就派上了用場,大受歡迎,立即被搶購一空,而且接連不斷地收到大批訂單。就這樣,一個小小的票夾,就使這家公司輕而易舉地賺取了幾百萬元的利潤,這家公司就是中國浙江長虹皮件公司。
傑克是美國一家廣告公司的市場調查員,因為工作需要,他幾乎天天和客戶打交道。有一天,他照例去拜訪一位客戶,正趕上客戶在吃一塊漢堡,那位客戶只吃了三分之一就不吃了。出於職業的習慣,他就問那位客戶為什麼不吃了,那位客戶告訴他說:“我們這樣年齡的人,和青少年的飯量不一樣,現在的漢堡都是按照青少年的食量做的,我們買回來其實吃不了,只能吃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隻好等下頓再吃了。”“下頓再吃不就不新鮮了嗎?”他隨口問道。客戶兩手一攤,說:“沒辦法啊,都是這麼大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傑克敏銳地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個商機,於是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番市場調查。調查的結果是,很多漢堡店,包括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名店,都爭相出售大型的漢堡,以量大來招徠顧客,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中老年顧客食量小,根本吃不完這麼大的漢堡,因而買回來只能吃掉三分之二,很多人索性根本就不買了。傑克認定這正是可乘之機,便找到同事凱立,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和打算告訴了他。凱立一聽,立即同意了,二人便想方設法籌措來資金,開了家漢堡店,特點就是所生產的漢堡比別人家的體積小一碼,價錢當然也比別人家的低一部分。產品推出後,立即受到中老年人的歡迎,很快達到供不應求的狀態,兩人立即成立了一家連鎖漢堡店公司,以洛杉磯為中心迅速擴張,沒多久就發展了10家連鎖店。後來,他們的漢堡店擴充套件到了全國各個地區,他們二人也因此躋身富豪行列,這家公司,就是風靡全美國的迷你漢堡連鎖公司。
上述兩家企業所做的其實很簡單,一個加大了原有票夾的尺寸;另一個把漢堡減小了一碼。商機無處不在,有心人在簡單的運算規則中也能找到商機,加一加減一減的智慧,也能造就商界的輝煌。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三
17歲那年,她認識了一位風度翩翩富有才華的男人。他比她大7歲,剛從美國留學回到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她認定他就是她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對他鐘愛有加;而他則被她的美麗和青春所打動。她與他同居了,結婚了。而後,他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她則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攻讀會計專業。
她原本想著他們的愛情和夢想會在美國得到昇華和實現。可是,等待她的卻是一場噩夢。這場噩夢毀了她的青春,甚至差點毀掉她的一生。她與他帶去的錢很快就花完了。為了生存,她只好半工半讀。
她找到了一份保潔工作。這個工作的報酬勉強夠維持他們在美國的房租和基本生活費用。可是,他並不認可她所付出的努力。他認為她做的這份低微的工作給他帶來了恥辱。因此,當知道事情的真相後,他來到她工作的場所,一把把她手中的拖把拽過來,扔到了大街上。然後,他用力把她抱起來,一邊往外走,一邊大聲尖叫著。他怪異的行動引起了她的強烈不滿,可是,一切都無濟於事。她的反抗換來的是一頓毒打。
自此,她經常遭到他的毒打,以至於被迫輟學。她想到過離婚,可是,離婚對於一位賴比瑞亞的女人來說,那是可恥的,甚至,作為以部落為管理單位的賴比瑞亞人的腦海裡根本就沒有離婚這個單詞。因為,男人們可以無限制地娶妻生子,而女人一旦嫁給男人,就只能廝守一生。她為此猶豫。這一猶豫,5年就過去了。5年裡,她為他生了4個孩子。而這時候,她才22歲,還是一個美麗得像花朵一樣的年齡。她不能再沉淪下去,她擦乾眼淚,最終與他辦理了離婚手續。
擺在她面前的,並不是什麼金光大道。因為,她的身邊還有4個孩子,最大的也只有4歲。這時候,她完全可以把這些孩子送人,或者送回賴比瑞亞老家。可是,她沒有這樣做。她帶著4個孩子,來到科羅拉多州,一邊打工,一邊求學,一邊照顧孩子。她把三個大孩子鎖在出租屋裡,而把最小的一個孩子背在自己的身上,出去聽課,打工。忙完每天的工作與學習後,她又急匆匆地回到小屋,照看另外3個可憐的孩子。
一次,她下班回家,看到自己出租屋的周圍圍滿了人,有鄰居,也有警察和醫生。原來,她的一個兒子因為患了急性腦炎,發高燒。孩子們在屋裡大聲求救,因此驚動了鄰居和警察。開始,警察還以為她是一名拐賣兒童的犯罪分子,把她傳喚到警察局。在弄清事情真相後,警察讓她回了家。她匆匆趕到醫院,看著病床上的孩子,禁不住淚如雨下。
學校勸她先休學,等把孩子養大後再回學校完成學業。她不。她已經失去了一次機會,失去了諸多青春,她不能再荒廢學業。不過,她再也不用把孩子鎖到家裡了。在學校的幫助下,她在一家大型金融部門謀到了一份兼職工作。有了較高的薪酬,她就把4個孩子全部送到了幼兒園或者託兒所,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
她就這樣咬著牙,努力支撐著。這一支撐就是8年。她不僅獲得了科羅拉多大學學士學位,而且考取了哈佛大學,並取得了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學位。而她的孩子們,也都一個個快樂地成長起來。1977年,賴比瑞亞愛國人士塞繆爾·多伊舉行起義,推翻了殖民地統治,建立了統一的賴比瑞亞國家。她帶著她的孩子們回國,先後擔任塞繆爾·多伊政府的財政部部長助理、副部長、部長。自此,她開始了一種新的人生道路。
她的名字叫埃倫·約翰遜·瑟利夫,現任賴比瑞亞總統。她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挫折,可是,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2010年,賴比瑞亞在她的領導下,徹底消除了歷史上積欠的鉅額外債,成為唯一一個不欠外債的非洲國家。因此,她也贏得了“鐵娘子”的美稱,深受賴比瑞亞人民的愛戴。
經典勵志哲理故事四
她是黑人,父親是一個基督教堂的牧師,母親是音樂教師。父親常帶她去聽教會裡的各種音樂、獻詩,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她從小就顯示出超強的音樂天賦。從她兩歲起母親就教她彈琴,她4歲時就舉辦了自己的獨奏音樂會。
當時她家所在的阿拉巴馬州是美國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方。黑人被公認為是劣等民族,公共汽車上黑人只能坐後座,黑人白人不得同校學習,不得在同一個泳池游泳,甚至不得使用同一個廁所。她發誓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成為世界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開音樂會,用成績告訴全世界:黑人絕不是劣等民族!
母親告訴她一條殘酷的規則:只有你做得比白人孩子高出兩倍,才能和他們平等;高出三倍,才能超過對方。她謹記母親的教誨,發憤學習,連跳兩級,提前完成了初中學業,並且也一刻沒有落下深愛的鋼琴。
26歲時,她如願進入著名的丹佛大學音樂學院,學習鋼琴演奏,朝著既定目標穩步邁進。但是誰也沒料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航向。
大二那年暑假,她有幸參加了著名的阿斯本音樂節。在那裡,她見到幾個音樂奇才,大感震驚。她眼裡難度很高的幾首曲子,幾個十來歲的孩子竟然彈奏自如,而她勤學苦練好幾年,也無法達到他們的水平。
她突然意識到天外有天,自己的音樂天賦遠不及這些孩子,如果還堅持朝音樂的方向發展,將永無出頭之日。既然音樂不適合自己,無法做到世界一流,不如趁早放棄,另覓他途。這可是極為冒險的想法,當她徵求父母的意見時,父母都以為她頭腦發熱,堅決反對。但她義無反顧,毅然放棄了為之奮鬥近20年的音樂夢想。她冷靜下來,開始調整方向,感覺自己更適合學習政治,隨後轉入了丹佛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及時的轉向為她的人生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26歲那年,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並破格成為斯坦福大學唯一的黑人助理教授。因為獨到出色的政治見解,她漸漸在美國政界聲名鵲起,後來又被邀入白宮,從此開始了輝煌的政治生涯。2000年年底,她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女性國務卿,被稱為“華盛頓最有權力的女人”。
她的名字叫康多莉扎·賴斯。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那次及時改變自己奔跑的方向,就不會有政治上叱吒風雲舉足輕重的賴斯,多的也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二流鋼琴師。換一個方向奔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換一種方式更快捷地抵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