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本科畢業論文範文模板

  畢業論文是大學生才華的第一次顯露,是向祖國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篇一:《淺談發展生態審計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順利進入小康社會的基本前提保障之一。作為系統工程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多方面的體制保障。從保護生態出發提出開展和強化區別於傳統績效審計概念的生態審計,探討了生態審計的來源以及其在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以及獨立審計不同主體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生態平衡 審計 生態審計 績效審計

  一、生態審計概念界定

  生態審計的另一個理論基礎為產業生態學。即回答了我們如何作為審計的內涵和物件看待生態這個概念。產業生態學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擬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和生態系統的迴圈再生過程所開展的“工業代謝”研究。即組織作為一個生物體需要和外部環境開展能量交換,吸收能量的同時排出廢物殘渣。產業生態學涉及三個層次,分別體現在巨集觀、中觀和微觀上,這與我們後續所討論的審計主體安排是相一致的。巨集觀上,考慮產業生態學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基礎,即圍繞產業發展升級,科學的將生態學的理論與原則融入國家法律、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的制定當中,以促進國家及全球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繁榮。在這個層面上需要政府審計的參與,以保證相關的制度和程式能夠在這一層面上積極落實。中觀上,它是部門和地區生產能力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通過生態產業的發展,科學的將區域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的結合。各地區審計部門通過開展配套審計工作幫助貫徹執行。微觀上,則為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方法,涉及企業的戰略定位,競爭能力、管理體制、行動方針乃至企業文化的建設。具體而言包括企業的“綠色核算體系”,“生態產品規格與標準”等,作為企業職能部門之一的內部審計部門需要積極參與進來。

  國外對生態審計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也最先提出了具體的生態審計概念。Linda S.Spedding等***1993***在《生態管理與生態審計:經營中的環境問題》一書中,介紹了生態審計及其發展趨勢。歐共體國家環境部長會議早在1991年曾提出了兩項重要的草案“生態審計***Eco-audit***”和“生態認證***Eco-labeling***”,鼓勵成員國和成員組織在“自願”的基礎上接受審計。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1就是企業生態審計研究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國外政府和企業在開展生態審計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如瑞典鬆茲瓦爾開展的生態審計制度包括了環境監測、市政設施的內部審計,並採取了內部組織探討和研討會等方法;奧地利的“維也納生態經濟建設規劃”規劃為企業提供的環境保護計劃有五個,分別是:環境管理體系建設、企業生態審計、溫室氣體削減、ISO14001、旅遊環境標誌計劃等,通過實施該計劃,維也納市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Christa Leidtke通過對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的一箇中型傢俱廠的材料流核算進行生態審計,進而對企業發展提出了適於資源管理、材料流管理、產品管理的產品生態設計。

  中國出臺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明確指出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審計制度,確保投入與產出的合理性和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內蒙古赤峰市等地相繼出臺了生態審計制度,海南省、浙江省也計劃推行生態審計制度,可見中國各級政府對生態審計的重視。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推行的生態審計制度僅停留在生態環境的評價上,且大多數表現在對生態環境狀況的定性分析上缺乏定量的標準為準確評價帶來了障礙。而企業的環境資訊披露相對於生態審計的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多數的環境資訊披露主要針對的是企業的環境狀況而披露的治理環境的費用、由於環境因素變化造成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綠色產品”和“綠色經營”帶來的收益等。因此構建生態審計體系,明確生態審計發展是確保生態文明和建設的基石。

  二、生態審計的指標體系構建

  ***一***生態審計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我們認為,生態審計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經濟績效指標、生態績效指標和社會績效指標。首先我們應該明確指標設定的相關原則:

  1.系統性原則。任何產業都是一項複雜大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全面地反映該產業對於自然資產與資源利用和消耗、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具有涵蓋面廣、系統性強的特點。所以,產業系統生態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遵從系統性原則。當然需要指出的是系統並不意味著面面俱到,過分的困於細節將使得評價的可行性大大降低。

  2.可比性原則。每個產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但與其關聯行業還存在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將有利於行業間的橫向比較,找出彼此之間的差距與問題,能夠促進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加快本產業的發展程序和評價指標體系的不斷改進。

  3.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能夠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徵,評價體系本身有合理的層次結構。評價的資料來源要準確、處理方法要科學並有理論依據。具體指標能夠反映出所考察的產業的真實情況。

  4.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應充分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和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它既要能全面反映所處行業生態系統的特徵和發展水平,又能儘可能地利用統計資料和有關規範標準。

  ***二***生態審計:評價指標設計

  1.生態指標。生態審計的研究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生態指標的選定當然是重中之重。從當前各地政府制定的生態審計制度可以看出,環境汙染、資源和能源消耗、耕地保護、天然林保護等是生態審計的重點內容,涉及的指標有能源利用率、原材料消耗量、廢棄物排放、大氣和水體質量等。

  2.經濟指標。企業經濟績效指標的選用包括盈利能力;流動能力;長期風險和股東回報這四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營業收入”、“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收入”、“銷售利潤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這些指標可以反映企業盈利能力;“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是企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的綜合表現。值得提出的是我們要將非財務指標納入到經濟指標評定中來與非財務指標做出對照從而更加使得我們的經濟指標有效和真實。

  3.社會指標。社會指標的選取應反映該專案或企業帶來的社會福利的改善。如“職工年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人均佔有教育經費”、“每千人擁有病床”、“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人均佔有科研經費”六個指標來反映醫療福利的現狀。“職工年均工資”和“人均住房面積”兩項指標可以反映產業職工的收入和生活條件;“人均佔有教育經費”、“每千人擁有病床”、“每千人擁有醫務人員”、“人均佔有科研經費”則用來衡量產業內教育、衛生、科研投入條件。將投入與產出指標相對比即可得到效率指標。我們可以通過平衡記分卡來構建上述評價框架。卡普蘭和諾頓提出的“平衡記分卡”***Balance Scorecard***能綜合、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績效,有效地實現了過程指標和結果指標的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結合、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的結合,並且已經在全球企業包括中國企業中得到了重要應用。在此我們可以將它的理論和方法借用到生態績效管理中來,建立單位績效評價的平衡記分卡。平衡記分卡從財務、 顧客、組織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維度來評價組織的管理業績。財務維度考察的是服務價值的提高與服務成本的降低兩方面。不同型別的行業企業根據各自的關鍵性指標設計不同的平衡記分卡,各指標的權重也不一樣。關鍵性指標一般分為內部指標和外部指標,結果性指標和驅動性指標。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其中內部指標、驅動性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越來越重要。隨著企業業務發展的多元化,平衡記分卡的設計也將呈多元化趨勢。平衡記分卡是比較靈活的用於指導行業的內部評價管理的工具,不同時期企業的特點不同,關鍵指標不同。

  三、不同審計主體下生態審計的開展

  ***一***政府審計:開展幹部離任生態審計,並逐漸向事前推進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審計的主體內容是財政收支審計,即對於政府財政收支的經濟效果給予監督和審查。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入,中國政府審計引入了績效審計成果,即注重對於資金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考察。從審計的歷史來看審計物件為經濟活動,但鑑於中國實際文化與制度背景,近些年來中國借鑑國外的問責制度,全面開展了幹部離任審計。離任審計的開展有效地制約了幹部在任期間的短視行為,強化了對於幹部權利的制約和監督。而傳統上對幹部進行離任審計主體內容包括財務審計、管理審計和相關的法紀責任。而我們認為將生態考察加入到對於幹部的離任考察當中來開展離任生態審計是政府審計有效開展生態審計的重要突破口。

  1.生態環境的保護事關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共同和諧持續的發展,是一項長遠永續的工作。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將生態考核加入到幹部離任審計的內容中來是必要的。這是與綠色GDP的概念相一致。實施生態離任審計,既是在自然機理上保護自然環境,也是在社會意義上保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開展離任生態審計能反映出政府對於生態保護的決心與信心,從而在思想上給予即將上任的黨政幹部以生態保護的強烈訊號,希望他們在任期間能夠有效保護環境。

  2.在中國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生態保護的情況亦差異很大。在早期得到飛速發展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人均GDP已經趕超了中等發達國家。但太湖藍藻事件和“垃圾鎮”、“癌症鎮”相繼被曝光讓很多人怵目驚心。而在西部的欠發達地區為了趕超東部發達地區,實現所謂的跨越式發展,不遺餘力的招商引資。上專案、辦企業只看重投資規模而非考慮資源消耗、產業附加值,甚至以破壞資源和環境換取招商成績的現象。出現了東部地區由於受到生態破壞的影響已經開始保護生態,從而使得高能耗、高汙染的企業被迫遷移至西部而這竟然正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政府的下懷。生態教訓已然很深刻,已經不能再一次被重複!所以開展離任生態審計真當時。從幹部離任抓起全面監督生態破壞的蔓延和遷移性問題。

  3.需要指出的是,通對幹部進行離任生態審計,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幹部急功近利的傾向,控制其短視的行為。強化幹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同時離任生態審計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是對於幹部進行了保護。靠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的發展必定是不得群眾之心的,在短暫的經濟發展之後必定在後續有報復性的代價,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在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付出更為慘痛的教訓。

  幹部離任生態審計將生態作為一套考核幹部的指標,從思想上杜絕近視發展,政績工程的不良為官思路;對於官員在任期間踏踏實實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創造出綠色GDP,造福後代子孫提供了可視的評價和褒獎。

  ***二***企業內審:生態審計降低環境成本

  企業的發展已經告別了零環境成本的時代。隨著環境保護法規的日漸完善,企業意識到如果治理汙染,環境成本就會壓垮企業。為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自發地制定一些審計計劃與程式,以便及時檢查出可能觸犯環境法律的相關管理缺失,及時消除環境與法律的風險,而具體執行相關審計任務的為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與此同時在競爭的市場上,為了迎合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品牌同時取得競爭優勢,企業也自覺地順應社會環保潮流與願望,開展內部環境審計;另外,內部環境審計的開展還來源於資本市場給企業的融資約束:不注重環保會大大增加企業破產風險,導致企業付出更高的代價來獲取資金,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開展生態審計迫於上訴壓力之外,亦存在開展的基礎。近幾年來環境會計的大力發展給予生態審計的開展帶來了可能性。傳統理念認為開展生態審計最大的困難是相關的因素不可定量性。不可定量即沒有統一的可比的硬性的標準,沒有標準則無法複核與確認從而給出相關的意見。壞境會計或稱環境管理會計初步解決了相關問題,是的***“使得”***企業中發生的相關環境成本變得可以被計量和歸類,我們同時參照國家的相關標準和要求即可得出初步的比較意見並給出改進意見。從這個角度上說內部審計更應該去做的是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使用的,符合本企業特徵的生態審計制度,對於公司的治理層面利益相關者即董事會、股東會和高管大力宣傳和溝通生態知識,謀求得到他們的全力支援。對於管理層,將生態保護理念,生態審計相關規定廣泛傳達從而樹立生態保護的意識,督促和監督管理執行層從日常管理經營活動做起,不斷降低生態環境成本。

  ***三***民間審計:廣闊市場前景的生態審計服務

  就現階段而言,民間審計以提供審計,即鑑證和諮詢服務為主,而其內涵主體主要為財務與管理活動。生態審計服務尚未形成,也未能有獨立的審計機構提供和開展相關服務。但我們需要指出的是生態審計將成為民間審計的未來經濟增長點。究其原因:

  1.由上文所提到的,政府和企業作為巨集觀和微觀的兩類審計物件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生態審計,這很有可能面臨審計資源短缺的問題,他們需要社會上的審計力量來幫助他們有效地開展審計。這就為民間審計開展生態審計業務帶來了機會。政府審計與民間審計合作,內部審計業務外包和合作在財務審計領域已經屢見不鮮,相信專業性要求更高的生態審計勢必將有更為廣闊的業務合作空間。

  2.就目前民間審計市場來看,存在大量的審計人員從事著傳統的財務審計業務導致傳統的審計業務利潤率十分稀薄。會計師事務所急需高回報的業務來提升自身的利潤空間,生態審計業務的開展與開拓將給有能力從事生態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帶來一片藍海。目前生態審計業務仍是一片空白,且生態審計業務存在技術性壁壘所以先進入者將會得到豐厚的回報,會計師事務所也就存在動力。大力開發生態審計業務爭取早日搶佔該領域的制高點。

  3.“碳關稅”的出現將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概念由書本變為了現實,這意味著生態和環境都有了交易的價值和價格。由於受到配額的限制,勢必會存在市場讓高汙染的企業去購買“汙染權”。價格將成為市場存在的關鍵,需要存在獨立的第三方來對生態、環境的交易價格做出評估。毫無疑問,會計師事務所將是最好的當仁不讓的選擇。作為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或合理規避,中小企業或機構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專門人員,而大型企業或機構可能有這方面的專家,但這些專家受僱於自己,不具有獨立性的地位,他們的評估意見尤其在交易時不具有法律效率,而國家環保機關、 審計機關畢竟資源和能力有限無法全面覆蓋這方面的職能。因此,社會迫切需要專業從事這方面的中介服務――向來以獨立性著稱的註冊會計師,生態審計中介服務就應運而生了。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已經自然地承擔起這一職能,不斷的為此配備本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相應的環境審計規範,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審計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間審計為主導的生態審計將會成為生態審計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正興.環境審計[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2]胡春元.風險基礎審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鄭俊敏.市場條件下的生態審計發展模式分析[J].特區經濟,2006,***7***.

  [4]廖仲毛.生態審計:為生態建設保駕護航[J].中國綠色時報,2003-08-12.

  [5]張君明.幹部要過“生態審計”關[N].光明日報,2005-09-13.

  [6]王光遠.內部審計思想[M].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

  [7]陳忍雄.環境審計[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8]林兢.環境審計研究[J].中國發展,2005,***3***.

  [9]李嘉琦.平衡記分卡的發展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09,***9***.

  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篇二:《試談從生態問題到生態美學》

  摘 要: 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引發人們從新的角度思考和討論生態問題。本文旨在從美學的角度審視此問題,並且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著重闡述“生態美學”在當下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 生態問題; 生態意識; 生態美學; 意義

  一、從生態問題說起

  前些年偶然翻閱雜誌看到這樣一則訊息:1997年,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一份題為《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的宣告。上面明確談到:“人類和自然正走上一條相互牴觸的道路”,指出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開發,資源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汙染,人口暴漲,生態平衡的破壞,已經嚴重的威脅著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這其實已是繼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後科學家們再次對“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嚴正呼籲。繼而,在世界各國都掀起了一場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革命。

  放眼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問題:空氣汙染;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沙化,耕地面積日益減少,沙塵暴頻頻光顧;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濫用導致的農產品質量嚴重下降;自然災害頻繁……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每天呼吸著有毒的空氣,吃著被汙染的菜餚,被迫接受著大量聲光和粉塵汙染,忍受著交通擁堵之苦……

  可見,生態問題已不是一個時間段內的一個區域性問題,而是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戰略問題。它不僅關涉到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對環境的保護,對瀕危物種的搶救儲存,更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甚至還關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途和命運。但是,僅僅把這個問題當做一個實踐問題來解決,沒有哲學的深度思考,沒有對於人的生存問題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個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僅僅就事論事,是不能夠真正清晰地認識和徹底解決的。或許大家認為,哲學、美學、生態問題,彼此毫不搭界沒有瓜葛,但其實問題並不是這樣。

  美學是一門感性學,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關問題。而生態問題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學家們特別是中國的美學家從關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質量出發,從美學角度開始思考和和討論生態問題。生態美學由此成為中國美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二、何為生態美?何為生態美學?

  嚴格說來,生態美作為一個美學概念,它是否成立還需要打一個問號。因為任何美,它之所以對人來說成其為“美”,是因為它具備某些形式因素。如韻律、比例、節奏、對稱、均衡等等。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對人來說成為美,是因為被人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和體驗到了,並且跟人的心理結構有某種對應或應和。而生態美似乎不具備或者說沒有這樣完善而明確可參考的形式結構。

  但是,換個角度從哲學層面講,生態美概念卻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澤厚先生的分類,“美”概念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美的物件;美的性質;美的哲學規定,也就是美的本質。[1]***p476***就美的物件而言,象自然美和社會美這些概念是從這個角度提出來的。仔細分析,生態美概念其實也是從審美物件的角度提出的。而且從它的定位上說,它應該是介於自然美和社會美之間。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會美的因素。所以說,就這個角度而言,生態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麼是生態美?我們接下來從美的本質的角度具體分析。

  我們先從自然美入手。關於自然美的本質,李澤厚先生已反覆論述過。自然美看起來是一些與人的實踐無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形式,但當人的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變化。自然對於人不再是一種外在的異化的力量,而變成讓人可以親近的物件。就像成為農業大國的我們對於土地是格外依賴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實質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過程中,形式美的產生是一個關鍵。人類在長期、大量、反覆的實踐過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種感性形式――節奏、韻律、比例、大小、對稱、等等,並使這些形式成為人類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這種力量創造出美,這便是社會美。社會美有著不同於自然美的獨立的規則和力量,是人類藝術探索和表現的主要物件。

  而生態美則不同於二者,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礎上產生的。如果說,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當自然經歷著一個不斷被“人化”的過程中的時候,其實人類也在經歷著不斷被“自然化”的過程。因為人類本身就產生於自然。因此,人於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還有另外一面的關係,一種更為源初、更為本源性的關係,那就是人對自然從精神上和生存層面上的依賴迴歸和共生共在的關係,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審美表現就是生態美。

  就本質而言,如果說自然美的實質,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結構中積澱了人的本質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實質是“善”;社會美的實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直接呈現,其形式是“善”,其內容是“真”;那麼,生態美的實質,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礎上人對自然的迴歸和依賴,是在自然和社會呈現人的“善”目的的基礎上對自然的之“真”的迴歸和強調。因此從形式上說,生態美與自然美比較接近;從具體感性形態來說,生態美又更傾向於社會美。綜合分析,生態美其實是對自然美和社會美在更高基礎上的超越。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生態美”依然成立並且還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於生態美學,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國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態的美學***這樣的概念,但這個概念在國外特別是英語世界多指景觀設計、環境美化、水資源利用、森林保護以及城市建設的構思構圖,帶有很大的實踐操作性,和我們所談到的“生態美學”的概念不大相同。國外的生態美學與環境美學***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為接近,因此,西方在談論生態美學時更多地是在談生態實踐和生態觀念的應用,而我們所使用的生態美學概念更多地是指高於生態實踐的哲學思想和觀念,即一種精神理念或美學原則。引用著名學者曾繁仁教授的觀點: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問題。

  三、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

  今天,一場旨在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生態革命正在西方風起雲湧。進入八、九十年代以來,這一運動更向縱深發展。“綠色運動”、“深層生態學”、“生態倫理學”、“生態中心主義”、“生態女權主義”等都是這一革命的重要組織部分。這一生態革命的核心是超越傳統的人類中心論的世界觀,樹立一種嶄新的“生態整體主義”觀念,將以往只從人類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關係,轉變為從自然的角度綜合地考察人與自然的關係。

  西方思想家在認真檢討生態危機的思想和理論根源的同時,也努力為這場生態革命尋找自己的思想依據。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將探求的目光投向東方,投向中國,特別是老莊哲學。試圖從中尋找某種可資借鑑和啟發的東西。當代西方著名學者卡普拉曾明確談道:“依我看來,在諸多偉大的傳統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2]***p89***大量《老子》、《莊子》英譯本的出現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這一點。其實不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學中也多有表現。讓我們簡單看一下中國的傳統哲學與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哲學是“生”的哲學。《易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生,就是草木生長,就是創造生命。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天地以“生”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規律,主張人與萬物同類、平等。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大自然***包括人類***是一個生命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和生意,這種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程顥說:“物之生意最可觀”;宋明理學家都喜歡觀“萬物之生意”;周敦頤喜歡“綠滿窗前草不除”。他從窗前青草的生長體驗到天地有一種“生意”,這種“生意”是“我”與萬物所共有的……。

  中國古代畫家最強調要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明代畫家董其昌說,畫家多長壽,原因就在他們“眼前無非生機”。中國古代文學也是如此,這裡便不再列舉。他們共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人與萬物一體”之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談到的“生態美”。

  這些內容,體現的正是當今全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念,極富現代意蘊。這些傳統哲學與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與今日西方生態革命所倡導的“生態意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似乎更豁達、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態美學”存在的意義

  首先,在當下人和自然都已經充分實現“人化”的條件下,如何保護人類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護人類所生存於其間的環境――大自然和人類本身的自然之性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如何才能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充足的陽光、喝到未經汙染的泉水已經變得至關重要。

  其次,從人和社會的關係來講,提出生態美學的意義還在於提醒人們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生存的環境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說,生態美問題不僅關涉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還關係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整個生存環境的關係。

  總之,“生態美學”的提出,把生態美從一般的美的形態中提升出來,使人們開始從美學角度關注生態問題,為美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同時,也能在全球生態惡化的今天重新認識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樹立正確的生態審美觀。

  最後,引用費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異與溝通交流時一句話作為全文的總結,我想也可以概括當下生態美學的立場,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學三書之美學四講部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 《哲學雜誌》[J].臺灣業強出版社,1995***13***.

  大學生畢業論文範文篇三:《淺談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

  摘要:我國目前處於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轉型的重要時期。然而,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規劃當中,導致在規劃以及實施過程當中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城市交通;城市規劃;促進作用

  引言:隨著我國城市化程序的迅速推進,城市不斷擴張,導致了交通擁擠和環境汙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產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擁擠則是其中最為突出也是最為普遍的一個問題,並且現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難題。為了較解決好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城市交通問題,就必須實施可持續化戰略,關鍵要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處理好城市規劃發展與城市交通規劃之間的關係,促進城市全面可持續發展。

  概述

  所謂城市交通規劃就是對城市範圍內各種交通做出長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計劃。城市規劃則是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佈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以及具體安排。

  總的來說,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決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還從巨集觀上約束了城市交通的結構和基礎。換而言之,城市的實際土地利用狀況要求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統的實際執行水平,往往會對城市空間結構乃至城市的發展規模產生重要的影響,進而可能改變城市土地利用的狀況。

  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

  城市交通系統與城市土地利用兩者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迴圈作用與相互反饋關係。具體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發展關鍵在於城市規劃的創新

  城市土地利用即所謂的城市規劃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決定了城市交通源、通量及交通方式,從巨集觀上規定了城市交通的結構與基礎,城市土地利用狀況要求建成與之相適應的城市交通模式。對此,為了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促進城市交通網路的發展,必須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其一,創新城市軌道交通規劃

  在老城區,進行城市交通規劃要充分發揮城市軌道交通的疏導作用,充分結合建成區的人流、物流、商流的特點等進行線路佈設,以便於充分疏導交通,形成通達、暢順的交通骨架,進而改變老城區的交通狀況。在新城區,則要注重和充分發揮城市軌道交通對城市佈局和結構的引導作用,關鍵是要將城市軌道交通規劃與新城區的規劃和發展有機結合,使每個站點周圍形成人流、物流、商流和資訊流的集散中心,以實現城市土地的集約化開發, 而且能夠有效促進城市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城市交通的規劃要體現社會性、經濟性以及可達性。所謂社會性就是要求城市軌道交通要適應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以實現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性即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要堅持以實現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並將其貫穿於整體路網規劃的始終。顧名思義,可達性就是用最短的時間通達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區、商貿區,貫穿城市的中心區和次中心區。為居民出行提供良好的服務。

  其二,規劃效益、好建好用、適度超前以及整體協調

  在城市交通規劃過程中,要堅持這四個理念的指導。規劃效益理念就是堅持從規劃入手,貫徹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儘快形成一定的網路規模的觀念,充分發揮其“規模效益”的特性,從而儘快形成規模、產業效益。所謂好建好用理念,就是規劃要充分實現既好建設又好運營,以儘可能節約投資,加快建設速度,實現良好的運營條件,最終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適度超前理念則要求在滿足未來城市需求的前提下,提前做好近中期城市交通的合理規劃。而整體協調理念就是要保證各線路之間、城市地面交通與軌道交通之間以及城市軌道交通與沿線土地開發之間的整體協調與配合。

  其三,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管理體制創新

  城市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必須要根據其具有獨特的屬性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建立“一體化”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體制,堅持規劃、建設、運營和資源開發四位一體。

  二***城市交通對城市規劃的影響

  總的來說,城市交通系統所具有的實際執行水平會對城市空間結構及城市的發展規模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城市土地利用狀況,特別是城市交通可達性對城市經濟、商業和文化活動用地的空間分佈具有決定作用。

  城市的交通系統,對改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用地佈局優化提供了一個前提性條件,有了重新調整土地利用的機會,利用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合理地使用土地,增加土地的附加值。通過對土地的使用的分佈進行重新規劃,使之充分利用軌道交通的交通可達性,沿著走廊沿線拓展新的城市片區。

  其一,影響城市發展歷程

  現代交通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出行的需求,包括速度、方便及舒適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交通已經跟城市規劃融為一體。城市交通規劃與城市規劃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的規劃決定了交通發展的前提、依據、環境和條件,但是現代交通又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城市規劃的形態、佈局、網路和動脈。

  其二,影響著城市的空間形態

  為了避免我國城市出現住宅郊區化現象,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城市的發展應充分發展利用現代化交通系統對城市人口與就業離心化的強大推動力,推動城市中心區人口和就業的轉移,圍繞軌道交通車站已經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次中心和邊緣城市組團,城市空間佈局模式也從單中心轉向多中心。這也就是說,城市軌道交通促進了城市中心、次中心的重新分佈,使得城市空間結構及組織更加合理化,充分發揮了各圈層土地的區位優勢,極大的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了城市用地佈局。

  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交通規劃都有著指導未來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作用。城市軌道交通巨大的社會經濟效應,使之成為發展城市經濟、改善產業結構、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成為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

  正確處理和協調二者關係

  城市土地利用即城市規劃和交通系統規劃是城市發展內部的一對至關重要的矛盾體,協調兩者之間的關係對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把城市土地開發與交通發展、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並在城市交通發展戰略以及規劃制定中充分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特徵。

  其次,必須拓寬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規劃的思路, 提出應以交通可達性為核心的新觀念,科學制定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的城市交通規劃。與此同時,應在市場經濟下引入市場調節觀念,充分利用市場經濟這一槓杆來調控交通系統的供需關係,進而促進城市土地和交通系統關係的協調發展。

  目前,針對我國大城市高密度集中開發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出行規模大及道路設施不足等特點,又部分學者提出應採用交通需求管理技術調節交通需求與供給的平衡,建立和完善現代化交通管理體系,落實公共交通優先及建立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等一系列交通政策。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交通系統與土地利用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存在一種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迴圈作用與相互反饋關係。因此,在城市化程序中,必須正確處理好城市交通系統規劃與城市整體規劃二者之間的關係,將二者加以有機結合,從而有效解決城市化程序過程中所遇到的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促進城市全面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閻小培,毛蔣興;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與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規劃師,2002***8***

  [2]過秀成;城市集約土地利用與交通系統關係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2001

  [3]錢寒,峰楊濤,楊明;城市交通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互動 [D] .城市問題,2010

  [4]李海峰;城市形態、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東南大學,2006

  [5]劉馳;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的科學研究[J].地鐵與輕軌,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