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化工畢業論文範文

  社會環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礎。我國的國有化工企業作為資源的較多使用者,在承擔國家經濟發展任務的同時,需要承擔並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化學化工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化學工程及工藝人才培養途徑

  1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產生創造力的前提,只有對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會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學習、實踐和創造。承擔科研任務的高校教師具有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將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研究近況及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帶入本科教學,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瞭解到所學知識的應用領域,激發學生參與老師科研專案的熱情,提高專業學習興趣,並利用所學的知識嘗試性地解決一些科學問題,為今後的工作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一方面,學生在參與這些課外科技活動的同時,對培養自己的創新意願和創新動機起到了直接的激勵作用,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樹立起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另一方面,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會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進而帶動並感染周圍其他學生積極投入科研,並通過科研瞭解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激發求知慾和研究興趣,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1]。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其關鍵在教師。因此,優化師資隊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2.1採用“傳、幫、帶、督”的方式,構建高水平教師梯隊

  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每人要拜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老教師為師,跟班聽課,並參加輔導、答疑、改習題等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青年教師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信心,同時也接受了考查,考查合格者方可擔任課程主講。老教師在其中則充分發揮了傳、幫、帶、督的作用,課前聽試講,結合具體理論、概念與青年教師一起探討教學方法,給青年教師以鼓勵和具體的幫助;課後及時與青年教師交換意見,隨時解決其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同時學校也開展了青年教師課堂技藝大賽、優秀師徒評選、師德標兵評選等活動,吸引青年教師參加教改活動,培養鍛鍊青年教師,構建老中青結構合理的高水平教師梯隊。

  2.2教學科研相長,不斷促進教師的知識更新

  高等學校教師的職責不僅是開展本科教學,而且要全力進行科學研究和創新工作,否則就會形成在教學中只能“教死書”的狀況。在強調教學工作是教師天職的同時,還需強調科研工作對師資隊伍建設的促進作用。國內外經驗都表明,一所大學沒有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同樣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和科學研究。通過科學研究,教師能夠深刻地瞭解社會對培養人才的要求,瞭解社會對人才培養創業能力的要求,才能全面把握本學科的國內外學術動態,準確地認識自己所授課程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以及課程內部的邏輯聯絡,把科研中獲得的新知識及新技術及時反映到教學中去[1]。

  3改進教學方法

  3.1採用啟發式教學

  關於教學方法改革,主要是推行啟發式教學,這是我們教改的關鍵。一方面,在教學方式上努力轉變單純傳授知識與技能的觀念,加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擺脫以教師為主、課堂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大力推進啟發式與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增大資訊量,提高教學效率,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另一方面,我們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教師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探索,注重對他們開發性思維的訓練。教學結果也不滿足和侷限於教材、權威和標準答案等,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而不是記憶知識本身。每次課後可以留1-2個比較有趣的思考題,在適當的時候組織課堂討論[3]。如一些化學實驗課上請同學上臺講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其他同學給予補充,老師略加點評,這樣可使臺上的同學得到鍛鍊,臺下的同學受到啟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要由“演員”向“導演”轉變,學生的角色要由“觀眾”向“演員”轉變。

  3.2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天性與特長,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內容和要求上,有自己選擇的餘地,能充分發揮其潛能[4]。要允許有部分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從而為這些優秀學生設計更有利於他們發展的培養計劃,例如可以讓部分優秀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的同時走進實驗室參與科研,在處理實際問題中掌握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

  3.3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因此教師不但要講授學科知識,還要講授學習方法,不但要讓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綜合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將教育轉化為自我教育,我們不能把學生大學四年的寶貴時光僅僅用於灌輸理論知識,而應該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為他們今後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1]。

  4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載體,根據學生能力生成的不同階段和認識發展的規律,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踐教學可以通過化工實驗、化工設計和實習等實踐環節體系來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工程實踐能力。為此我們進行了如下探索與改革:

  4.1加強實驗室建設,整合實驗環節,提高實驗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綜合實驗能力

  隨著高校對試驗環節投入的不斷增加,實驗課程進行了整合和優化,在實驗課程中安排適量的驗證性、綜合性和選做性實驗,使教師、學生在教學中有一定的靈活性。在綜合化學實驗中要求採用研究型教學模式,其內容須涉及一些科研專案,從而提高了實驗的先進性、前沿性和綜合性。選做性實驗與本科生創新實驗結合起來,常常只給出實驗目的,鼓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通過查閱文獻,自己設計實驗方法和實驗內容,自己完成實驗,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使所學知識成為活的知識,最終轉化為創新能力。

  4.2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高校化工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一般有三次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專業***實習、畢業***設計***實習。學校應加大對實習的投入,儘量讓學生到一些管理、工藝、裝置、控制比較先進的大型石化企業去實習,為學生認識現代化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搭建平臺。對於化工專業的學生,現場實習是鍛鍊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工程實踐相互聯絡、加強感性認識、培養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是建立穩固實習基地的重要方式[5]。因此,實習基地的選擇與建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近幾年,我校該專業學生陸續到揚子石化、金陵石化等知名大型企業去實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3優化課程設計方案

  一方面,除了學生要做的畢業設計外,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化工原理等課程中一般獨立設定課程設計環節,即小設計,這樣可以達到綜合運用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這樣不僅使學生將上述課程的知識作為一個體系來進行融會貫通的認識和應用,同時還使學生接受了初步工程實際能力的基本訓練,這樣對於在畢業設計環節進行設計的同學來說會增加其設計能力,而對於在畢業設計環節選擇論文研究的同學來說不會造成設計能力訓練環節的缺失。另一方面,我們加大了對畢業設計的分量,專門對一部分青年教師進行畢業設計的正規培訓,以便使學生的畢業設計能夠更加規範。

  5完善管理制度

  改革教學環境和管理機制,建立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學術環境,實行靈活的學分制、導師制、自由選課制,逐步實現校園創新的學術環境。為此學校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給予軟硬體設施和經費支援,相繼建成了一批開放實驗室。同時學校為了鼓勵和支援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及自主創業活動,專門設立“常州大學學生課外創新創業基金”,學校每年劃撥30萬元專項經費用於基金。學生可以自己申報一些選題好、具有創新之處的課題。學生經過查閱資料、聯絡導師與實驗室、填寫申報表等過程,通過評審立項後,進入科研組做實驗。課題一般1-2年完成,中間經過中期評估、結題驗收等環節。對於能做出成果的同學給予加學分或物質獎勵等方式對其進行鼓勵,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與創新意識,使學生受到初步的科研訓練。該制度經過幾年的實施,取得了初步成效,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在大二或大三就進入實驗室,利用課餘時間參加科研創新活動,一些同學在本科階段就做出了創新成果,為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首先應該保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如資料環境、實驗條件、提供必要的場地、資金和指導,建立健全的激勵機制,並給予正確的評估和引導;同時,應強調科技創新活動不能影響理論課學習,以保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健康發展。

  6結語

  總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21世紀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必然選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是時代賦予全社會的職責。為了培養和造就適合時代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高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認真、下大力氣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校湧現出更多的創新型學生,造就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二:化學工程基礎課改分析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1.適當精簡原有課程內容。在我校制訂的教學計劃中,理科專業化學工程基礎課程的理論授課學時數為32學時。在授課學時數有限的條件下,既讓學生初步瞭解化學工業與化工生產過程的有關知識,又能領會該課程核心內容———“三傳”的精神,我們對該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的精簡,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精簡選修課程***如物理、物理化學***中已學過的內容。例如流體靜力學、傳熱的三種基本方式、吸收過程的相平衡等。其次,不同章節中部分原理的理論推導過程***如伯努利方程式***進行弱化,直接匯入結論,把理論推導過程作為學生的自學內容。另外適當削減以裝置設計為目的的有關工科專業視為重點的教學內容。

  2.將課程內容分為主講內容與略講內容兩部分。主講內容放在具有代表性的三傳單元操作上,流體流動與輸送、傳熱、精餾與吸收。主講內容的教學要求精、深,突出基本概念與共性規律。通過主講內容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三傳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處理工程問題的思想方法,會用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工程中實際問題。略講內容如沉降、蒸發、乾燥等單元操作則只要學生有一般瞭解,而且可以因專業、因人而異。如需瞭解更多的工程技術知識,可自學加教師課外輔導的辦法進行。

  3.適當增加反映學科發展的新知識。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因而課程講授內容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在傳質分離方面,膜分離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已成為當今分離科學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已在許多行業得到了蓬勃發展。這些新技術、新裝置、新成果在相關章節的補充講解,非常有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採用趣味教學。化學工程基礎課程概念多、物理量多、公式多、計算多,課堂講授內容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也較為吃力。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是該課程主講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俗語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化學工程基礎課程也是這樣,只有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增強,才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把日常生活現象、工廠例項和書本知識相結合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例如:由日本福島核事故、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引入流體流動單元操作;由火山噴發解釋抽象的靜壓能概念;由日常生活中的太陽能熱水器引入熱傳遞;由海水晒鹽引入蒸發單元操作;由實驗室傾倒純淨水引出物理虹吸現象;由石油的煉製引入精餾單元操作等。通過把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例及工廠例項引入到教學過程中,既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雙贏。

  2.引入課堂討論。《化學工程基礎》課程是為學生傳授化工基礎知識,提高他們理論聯絡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由“學會”轉變為“會學、會想、會用”等三個轉變。為此,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以一種平等、相互啟用的課堂討論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模式。課堂討論課的教學一般應分三個步驟:第一步,設定問題,一般是授課教師有目的提出一個小型討論專題,可以在課前佈置給同學們。第二步,同學們討論,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並進行相關論證,其他同學也可說出自己對專題內容的理解和看法,也可對他人觀點進行評議。第三步,教師總結,依據討論的結果,老師進行現場歸納總結。課堂討論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還能充分挖掘師生之間互動的內在潛力,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解流體輸送機械一章節時,我們設計了一個討論專題“農田灌溉時,離心泵為什麼不能安裝太高?”,同學們暢所欲言,爭論不休,並自覺地應用前面所學習的流體流動能量守恆方程式來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在老師的引導下不由自主的就加深了對“氣縛、氣蝕”現象的理解,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化學工程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及魅力所在。

  3.樹立學生的工程意識。化學工程基礎課程的學習目的是解決各單元操作過程和裝置的開發、設計和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具有很強的工程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結合工程例項,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是理論知識的簡單累加,要學會運用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去分析與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考慮到當前畢業求職的需要,學生對知識有“實用性”要求非常迫切。工程例項的引入,一方面使授課內容具體化,加深學生印象,同時也給學生一種成就感,認為自己是有能力解決工程中實際問題的,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三、教學手段的改革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字、圖形、視訊、動畫、聲音等運載資訊的媒體整合在一起,並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資訊科技。在化學工程基礎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初涉工程領域的學生而言,由於對化工操作過程及裝置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所以不易講清過程機理、複雜裝置內部結構和流體內部運動狀態等內容,學習興趣會大打折扣。引入多媒體教學後,可以形象逼真地再現裝置操作現象、裝置內部結構及流體運動規律,使得複雜結構直觀化,抽象概念簡單化。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展示離心泵的葉片結構、填料塔及板式塔的內部構造等,使教學內容形象化。另外,一些動態實驗現象如離心泵氣縛、氣蝕現象、板式塔液泛現象、雷諾實驗等也可在多媒體教學中輕易實現。這些教學形式可以給學生一種很強的實物感,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增加了課堂資訊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另外,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還可以大大節省教師的板書時間,有利於教師把精力集中在講深、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提高基本技能上,對有限學時條件下拓寬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進行非化工專業化學工程基礎教學改革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在非常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三個方面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考慮到化學工程基礎課程的特點,在理論教學之外,適當進行部分實驗性教學,特別是模擬實驗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建議學校在這一塊能給予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