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起源是什麼

  許多植物都會開出鮮豔、芳香的花朵。那麼,?

  美麗芬芳的花朵裝扮了我們的地球,然而地球上的花到底是從哪裡起源的,科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中美科學家近日聯合完成了一部中英文對照、圖文並茂的專著,以大量詳實的資料證明:中國的遼西一帶是包括美麗芬芳的花朵在內的被子植物的起源地。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古植物學協會副主席孫革、瀋陽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鄭少林、美國科學院院士、佛羅里達大學教授D·迪爾切等五名科學家合作完成的這本名為《遼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的專著,目前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被子植物也稱“有花植物”或“顯花植物”,是現今植物界最高階、最繁盛和分佈最廣的一個植物類群,全世界現有約400個科、近30萬種。

  早在100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堊紀大量出現,又找不到它們的祖先類群和早期演化的線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厭的謎”。近百年來,世界上許多古植物學家和植物學家對被子植物的起源地進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先後提出過許多理論和假設,但均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而存在缺陷。

  我國東北地區地層發育良好,植物化石十分豐富,是全球早期被子植物的重要化石產地之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對東北地區植物化石進行了大量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在1998年,孫革等科研人員首次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距今約1.45億年前的“遼寧古果”,並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東亞中心”假說,引起國際古植物學界和植物學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

  近兩年來,孫革等科學家對有關“遼寧古果”及其伴生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研究,又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和突破。在這本最新的專著中,科學家們以“遼寧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為引線,系統、綜合地深入研究了我國遼西地區晚侏羅世時期植物群的性質、組成,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生的地質、地理背景等。

  孫革等科學家在書中認為:在晚中生代的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時期,中國東北地區可能曾經歷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及其伴生的構造運動,氣候從開始的季節性乾旱或半乾旱氣候,轉變為溫暖溼潤的氣候,然後又轉入炎熱及乾旱。而頻繁變化的環境和不利的氣候、地理等條件的影響,十分有利於新物種的產生,最早的被子植物便由此而產生。

  科學家們推測,早期被子植物可能是以中國遼西-蒙古為中心,而後向北、特別是向東北方向輻射、遷移和發展,到早白堊世末至晚白堊世之初,在亞洲東北部特別是濱太平洋地區,早期被子植物已逐漸成為當時陸地植被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以中國遼西或中國遼西-蒙古一帶為核心的東亞地區,應被視為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