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故事典故

  沐猴而冠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秦末,劉邦、項羽等起兵反秦。劉邦首先攻破秦都 咸陽***今陝西西安市東渭城故城***,接著項羽也趕到了。原先各路將領曾互相約定:誰先進入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項羽因此很不樂意。他帶領人馬,衝入城內,大肆屠殺,並且殺了秦降王子嬰,放火焚燒秦宮,大火一連燒了幾個月都沒有熄滅。項羽還蒐括了許多金銀財物,擄掠了一批年輕婦女,準備回到東方去。

  當時有人勸項羽仍在咸陽建都,因為“這裡關中地區,有險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業。”項羽看看秦宮都已燒燬,殘破不堪,同時又懷念故鄉,一心想回東方,便說:“人富貴了,應歸故鄉,富貴不歸故鄉,好比錦衣夜行,誰看得見?”。

  那人聽了這句話,覺得項羽要作為一位英雄,實在不夠,心裡不免對他鄙視。於是在背後對人說:“人家說楚國人***指項羽***不過是‘沐猴而冠’罷了,果然不錯!”不料給項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來,投入鼎鑊煮死。結果,由於項羽的自傲自驕,再加上戰略失誤,最終走上窮途末路,被劉邦打敗。

  【出處】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注音】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近義詞】衣冠禽獸、道貌岸然、沐猴衣冠

  【反義詞】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指人面獸心的人。

  相關人物介紹: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

  鉅鹿之戰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秦軍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鴻門宴

  即范增勸項羽殺劉邦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劉邦軍四面圍定,劉邦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后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準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虞姬訣別,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鉅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裡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鉅鹿之圍。項羽率領英布、蒲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隻敢躲在壁壘裡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裡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繡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燬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裡煮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