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習俗有哪些

  立冬節氣是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那麼,關於立冬的習俗有哪些呢?

  吃餃子

  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補冬

 

  在人們還在享受秋日溫情的暖陽時,時間已飛快地來到了11月,立冬飄然而至。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拜師

  冬季裡,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唸:“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放牛娃

  漫長的冬季,嫩草少,喂牲口主要靠乾草料。為了改善牲口的飼料,趁嚴冬來臨之前的深秋和初冬季節,故有放牛吃青草的活動。冬季的麥田裡像草坪一樣,一層青草鋪滿大地。只要麥根扎得實在,長出地面的麥苗,不怕牲口吃,不怕人腳踩。常見冬季裡在麥田搭臺唱戲,人山人海把麥苗踏平了,但等於上了一層肥,第二年麥子長得特別興旺。因此,冬季裡在麥田放牧的人不少。陝西關中地區,冬季裡的麥田放牛娃多。放牛娃多半都是十幾歲的窮孩子,他們上不起學校,只好當牛倌放牛。放牛娃的任務是吃罷早飯,帶上幾個饃饃,把牛拉在野外的麥田裡,讓牛吃草。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飯,啃冷饃,喝涼水,就算是一頓野餐。到了日落西山,天黑了再回家。牛肚子裡吃的草飽飽的,就算成功地完成了一天的任務,能得到主人的賞識,否則就要挨批評。放牛娃也有放牛娃的樂趣,他們成群結隊地聯合起來,趁牛吃草之際,在田野裡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一種是在地頭、路邊圍坐起來,“丟方”、“頂四楞”、“狼吃娃”,這三種遊戲都是民間圍棋形式,開展起來很簡便,用石塊在地上畫上棋盤,撿些石子作棋子,就可隨時隨地開展起來。

  還有一種野外遊戲是“打尜***ga***,尜是用木頭削成兩頭尖中間大的一枚玩具。玩時先在地頭挖一小坑,用“木別子”***用木頭削成的木片***撐著,然後用尜棒***打尜的棒***擊打木別子的一端。尜揚起,再用尜棒向遠處打。打遠贏,打近輸。輸者喝蘇***一口氣從尜落處喊到打尜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