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太行大峽谷自駕遊

  林州大峽谷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河南省十佳風景名勝區、全國農村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石板巖供銷社“扁擔精神”的發祥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林州大峽谷自駕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林州大峽谷自駕遊

  桃花谷是一條谷中之谷,過長約4km,海拔約800 m-1736m,高差近千米。谷內奇峰突兀,峭拔雄壯,一條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貫穿峽谷,溪水兩岸草藤垂掛,雜木叢林莽莽無際,隨山風湧動的綠潮似海水漫卷。wowo桃花穀風景秀麗,被稱為愛情谷,霧散雲山變,花開鳥飛鳴,高山懸瀑落百丈,泉流潭水澄如鏡,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潭潭相連,構成了桃花谷山靈水秀的峽谷風韻。

  桃花谷內移步換景,景景相連,黃龍潭、飛龍峽瀑布、飛龍峽棧道、九連瀑、桃花洞等景點珠聯璧合,顯示出深峽藏秀的悠遠意境。

  桃花潭wowo桃花潭由上、下兩潭組成,其中下潭又稱黃龍潭,兩潭以瀑布相連,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桃花潭以水深聞名,登臨橫跨瀑水之間的仿生拱橋,可見潭水深幽,宛如鑲嵌在峽谷中的翡翠,讓人讚歎連連;黃龍潭水面約2300㎡,一條從山中傾瀉而出的瀑布,在此衝開束縛,激盪起淼淼的水霧,潭面經常可見七彩虹光。步雲棧道wowo此處原本無路,現在所看到的仿生棧道最早建設於80年代末期,該處棧道全長360米,遊客貼石而行,蜿蜒而上,彷彿正在步入雲端,膽量稍小的遊客難免腿腳發軟,登臨棧道頂端,則可俯看谷底風景,草木森森、水光粼粼,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

  林州大峽谷自駕遊景點

  → 靜 心 池

  該靜心池是採用道教理念設計,明代河北肥鄉道士趙德秀在此隱居修煉,頓悟道教之根本,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橋為仿生態設計,橋長50米,高8米,寬2米,由鐵索牽繫,採用松木椽子鋪設橋面,人行其上,身體搖擺,魂魄隨橋體晃盪,故名叫蕩魂橋。

  → 蕩 魂 橋

  該橋為仿生態設計,橋長50米,高8米,寬2米,由鐵索牽繫,採用松木椽子鋪設橋面,人行其上,身體搖擺,魂魄隨橋體晃盪,故名叫蕩魂橋。

  → 牧 馬 坡

  牧馬坡,該名始於商代,傳說奴隸傅説在王相巖服勞役時,所牧之馬天賦秉異,可登臨此坡,為武丁***商王***所讚歎,傅説的雄才亦為武丁所賞識,後人將商王武丁與傅説玩耍之處傳為“牧馬坡”,到此處您已登臨796級臺階。

  → 懸空棧道

  該處懸崖難以攀登,景區開發時予以建設,棧道分為兩段,下段高50米,138個踏步;上段高60米,186級踏步。從絕壁下盤旋而上,下連峰嶺,上接雲天,行走其上,心驚膽顫,毛髮亦寒。河南著名詩人王懷讓到此,觸景生情,不勝概嘆,即興作《雲梯棧道行吟》,“百級千級空中懸,我從此處上青天,步步走在白雲裡,暮然回首是人間”。

  → 觀 景 臺

  觀景臺是俯瞰峽谷和欣賞對向美景的絕佳位置,臺中立有石碑,“太行大峽谷”是原新華社社長穆青先生題寫。看前方,是景區知名的朱雀峰;向下望,谷底即是露水河,到了雨季的時候,河水奔騰,太行山青山如點黛,紅色的石板房掩映其中,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畫。

  → 森林浴廊

  該景點植被茂密,空氣清新,一條蜿蜒的林間小路盤行其間,長約1000米,沿途建有8處休息臺,信步遊走期間,呼吸花香草氣,聆聽鳥啼蟲吟,領略林濤風韻,置身其中,能夠深刻體味到大自然的生機、靈性與活力。

  → 仰 天 池

  該處立巨石一座,上書“仰止”兩個大字,取自“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仰”是敬慕、傾慕的意思;“止”同“之”。該處系王相瀑布跌落所形成的池水,名曰“仰天池”。

  盛夏時節,仰天池邊是天然的避暑勝地,逢雨季,瀑布從寶泉巖頂傾瀉而下,衝擊池中列石,濺起丈高水花,聲勢浩大;時至嚴冬,瀑流化作冰柱、冰錐,或細如銀針,或粗如玉柱,猶如瓊樓玉宇,延至來年4月末方復融解為瀑。

  → 王相飛瀑

  也被稱為“寶泉瀑布”,瀑高251米,是王相巖的重要景點,瀑布三級層疊,跌宕而下,水勢噴礴,望如白虹,飛雨漸浙,沁人肌骨。有詩讚曰:“空中細雨西南來,颯然天與遊人沐”。

  → 摩天筒梯

  該處鋼構為旋梯型設計,高88米,直徑3米, 331級踏步,是遊客進入下一遊覽區域的必經之路,遊客登梯前行,需要回旋攀登,初行者即使大膽扶欄遠觀,難免頭暈目眩,魂飛魄散,搖搖欲墜如臨深淵,此梯是一試膽力的必遊之處。

  → 浮 雲 頂

  浮雲頂是王相巖景區的終點,與太行天路相連,既是俯瞰王相巖壯美風光的觀景臺,也是景區交通換乘的重要節點。至此方知“登上王相巖,還有山外山”,俯瞰如畫河山,定能體驗到皈依自然、寄情山水、無欲則剛的高遠。

  → 書 齋 樓

  該建築倚壁凌空建在123米高的懸崖之上,是明代著名道士趙得秀讀書的地方,曾藏過五千言《道德經》。書齋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為三層小樓,1990年復建為二層古建樓,為硬山重簷爬山廊,正面為二樑三柱陽臺,可觀賞王相巖全景。

  → 九拱懸橋

  九拱懸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為明代道士趙得秀設計和建造,依河道地形而變化,單洞連續九拱,匠心獨具,僅在王相巖景區可見,原橋寬50米,長28米,現部分遺存,不減使用功能。

  → 玉 皇 閣

  玉皇閣所在區域原系一組道教建築,最早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因***而損毀,現玉皇閣為80年代復建,磚石結構,仿明代建築。玉皇閣和周邊大量道教遺蹟的存在,表明王相巖曾在明代以後形成道教發展的興盛階段,近年來,王相巖再次出現道教復興的局面。

  → 神龜望日

  站在此處向左上方觀望,可見山頂一座異石,狀如神龜仰首,活靈活現,彷彿面向東海觀日,故名“神龜望日”。

  → 王相民俗村

  王相村位於王相巖景區內,是一處較好保留當地建築風格和民俗傳統的村落,據傳曾是商王武丁和奴隸傅説躬耕居住的地方。村中房屋均就地取材,洋溢著古樸、自然的氣息,遊客可實景看到當地村民的日常生活狀態。村邊有一棵橡樹***遼東櫟***,據測定,樹齡已逾千年,人稱“千年王相樹”。

  “太行天路”景區位於太行山之巔,北起桃花谷,南至仙霞谷,線路全長約30Km,由太行大峽谷觀光區和山地自行車戶外基地兩部分組成。既是景區環線遊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俯瞰太行壯美風光的絕佳位置。

  凌雲廊

  凌雲廊是太行天路的第一座觀景臺,位於太行天路北部,依山借景築步廊,暗合北斗星辰之方位,護佑天路保平安。登臨此臺,頓覺神采飛揚,心生豪邁,抬望前方,可看到遠端的仙台峰,峽谷風貌盡收眼底,領略到充滿陽剛氣概的太行風骨。如雨後觀景,嫋嫋的雲霧從谷中升起,遊客好似御風凌雲一般,竟如仙境。

  天 境

  天境觀景臺高置於龍脊之上,南北兩側均有深谷相伴,北側峽谷山高入雲,氣勢恢巨集;南側峽谷溝壑交錯,俊秀深邃,一股飛流而下的清泉,跌宕出悅耳的音符。從觀景臺西望,是雄姿百態的駱駝峰,而回首之處,則是鱗次櫛比的石屋農院,樹垂金果,園路彎彎。這裡山雄、水秀、屋奇、林茂,集剛柔相濟、北雄南秀於一身,激起無數畫家學子的創作激情,是一處能夠幻化出無限風光的山水勝地。

  天境觀景臺因臨近朝陽村,也被稱為朝陽觀景臺,南側幽谷,被稱為“朝陽溝”。

  平步青雲

  平步青雲是太行山中最大的玻璃觀景平臺,距離谷底239米,自巖壁向外伸出5米,遊人可在這座玻璃橋上空中漫步,憑欄遠眺,縱覽峽谷奇觀,體驗“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懸空刺激。而在降雨初晴的時候,雲霧在腳下浮動,鳥兒從身下掠過,遊人宛如行走在雲端之中,故名“平步青雲”。

  太行聖女

 這是一座狀如女性佇立的象形石,她頂冠默立,眉目低垂,端莊恬淡,靜靜的守望者遠方,彷彿在默默的祈禱。而當地人說,這就是送子觀音,細觀之下,面容中還帶著淡淡的笑意,在此祈子求嗣,據說非常靈驗。望著這既高俊又秀美的山峰,在沉醉於美麗傳說的同時,讓我們也為自己的辛福生活而祈禱。

  羞女峰

  羞女峰是指觀景臺對面的一座柱狀山峰,又名“太行雄峰”。該峰狀如男子性器,挺拔威猛、直聳雲天,實為“太行之根”。凡女子觀看此峰,莫不臉泛紅暈,掩面嬌羞。據說,面向此峰祈禱,可求早日添嗣。實際上,人類社會的生殖崇拜,正是企求人丁興旺,事業昌達,寄託了人們對繁榮興盛生活的美好向往。

  羞女峰觀景臺周邊遍生野花,猶以波斯菊***又名格桑花***居多,其南部100米處長有大片蘆葦,名曰葦池窪,曾經水波盪漾,現為一處高山溼地。從羞女峰沿步遊道行進,經天路驛站觀景臺,可抵達夢幻之谷觀景臺,沿線風光非步行不能賞及。

  天路驛站

  天路驛站是太行天路中較為開闊的一處場地,車行此處,遊人均有舒緩休息一下的想法,設在此處的驛館,正好滿足了遊客的需求。取名“天路驛站”,既有駐足歇息,又有啟程進發之意。環視周圍,雲峰聳翠,丹葉飄桂,北國雄姿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歸。

  夢幻之谷

 夢幻之谷是太行天路最大的觀景臺,面積約6000平方米,周邊崇巖峻嶺,峰壑疊嶂,景臺錯落有致。來到夢幻之谷,有五處景緻必看:一是西山畫屏峰,挺拔俊美,峰巒疊嶂,與太行山景既迥異又契合,非神筆不能繪就;二是峽谷勝景,此處是觀賞太行大峽谷雄壯之美的最佳位置,南北通透,氣勢如虹,非到此不識太行大峽谷;三是300年古柿樹,在觀景臺北部,生長有兩株枝繁葉茂古柿樹,彷彿一對長相廝守的情侶,凡情侶同遊,必要傾心留念;四是智慧之門,凡欲入職、升學、高就者,穿過此門,沐浴智慧之靈光,必能魚躍龍門,心想事成;五是觀景臺北部的田園農舍,集景區傳統民居營造技法之大成,觀賞之餘,亦可在此品茗一杯。

  不語臺

  此觀景臺位於王相巖景區北側高地,既可俯視王相巖景區全貌,亦可仰望千仞壁立雄峰,是觀賞王相紅葉最佳場地。此臺名曰“不語”,意有兩層:一是景物美妙,感懷良多,竟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是指典故中“武丁三年不語待傅説”,到此始知國之中興多艱。遊人來到此地,躬身俯瞰,懸流噴薄,溝壑縱橫,王相巖全景一覽無餘;騁目仰觀,只見盛夏九峰爭翠,霜季萬山紅葉,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定能領悟許多人生真諦。

  攬勝臺

  攬勝臺位於百里太行大峽谷的中間位置,大峽谷在此轉了一個彎,蒞臨此處,環顧四周,千峰屹立,深壑縱橫,峽谷全景一覽無餘。該處又名“封喉谷”,明末,林縣李九順揭竿起義,反抗壓迫,轉戰於太行山中,在此處與圍剿義軍的官兵發生激戰,李九順一箭封喉,射中官軍主將,也為這個地方留下了一個有意義的名字。

  魯班豁

 該觀景臺是觀看魯班豁的最佳位置。魯班豁是東山一處天然的豁口,在未開通太行隧洞之前,是石板巖鄉通往山外的唯一出路。相傳是魯班經過太行山,感嘆山民出行不易,揮斧砍就的。

 半個世紀前,林縣石板巖供銷合作社的幹部職工,就是憑著一副鐵肩膀,肩挑背扛農產品和工業品翻越魯班壑,以心繫百姓、無私奉獻的信念創造了享譽全國的“扁擔精神”。如今扁擔小道已成為戶外運動愛好者開展活動的登山線路,在新時期繼續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