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旅遊景點導遊詞

  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由海路可以到達南亞、西亞、東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洞,就是水簾洞。

  位於丹霞嶂東面的水簾洞,原名唐曜洞天。

  因此瑞泉巖峰巔有兩道飛泉奔瀉而下,隨風飄灑,猶如燦爛的水簾,故後人便改稱為水簾洞。

  該洞是武夷山景區內最大的洞穴,高寬各一百多米。

  洞頂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飛簷,遮住了半邊天。

  洞門前終年流淌的兩面三刀股清泉,從一百多米高的巖頂飛瀉而下,微風過處,水珠搖曳分合。

  隨風飄灑,彷彿天女散花,又如懸掛的兩幅珠簾。

  古人有詩道:“赤壁千尋晴拂雨,明珠萬顆畫垂簾。”大家隔簾望去,洞外的茶園竹叢,村落人家,一片迷濛,是否猶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畫。

  水簾洞內摩崖石刻比比皆是。

  巖壁上這“活源”二字,系清光緒壬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楚南餘巨集亮所題寫。

  相傳活源取自朱熹《觀書有感》一詩:“半廟方塘一鑑開,雲影天光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古人在此勒上“活源”二字,即點出了水簾洞的景緻,又勾起人們對朱熹求學精神的追思,恰到好處。

  “水簾晴雪,赤壁明珠”,系石川***作者生平不詳***所題寫。

  這兩方題刻,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生動逼真地勾畫出水簾洞的景觀。

  水簾洞內,軒爽敞亮,可容數百人。

  沿崖這數棟茶室,為原奉祀宋體朝大儒劉子惲、朱熹、劉珙的三賢祠和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三教堂的遺址。

  關於三教堂曾流傳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三教堂內,原供奉的是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所進香的有儒、道佛三教的信徒,時間久了儒士們就發現一個問題,當羽士主持教堂時,老子塑像就居中;僧人主持時,釋迦牟尼塑像就居中,唯儒士沒主持過教堂,所以孔子的塑像就一直冷落在旁。

  儒士們發現這個問題後,十分氣憤,狀告到縣衙門,寫道:“惟吾夫子屈尊處末,褻瀆已極,是所望於崇邑當事諸群為之整飾耳。”由於縣太爺也是儒士出身,於是此事得到了妥善處理。

  出水簾洞口,磴道右側這個池,叫浴龍池。

  水簾瀉入池中,不斷濺起水花,隨即又晃漾出漣漪,煞是好看***猶一條龍在戲水***。

  [導遊內容]青獅巖——>劉官寨——>蓮花峰——>龍峰巖——>碧石巖

  沿水簾洞前石徑前行,翻嶺可見左側一巖,這就是青獅巖。

  因巖巒形似蹲獅,突兀雄奇,故又名形獅巖。

  青獅巖由於遠離景區中心,偏處一隅,相傳直到明嘉靖年間才被一位名叫範虛靈的人發現。

  範虛靈發現這一奇妙的景觀後,竟不忍離去在此結廬隱居達四十年之久。

  大家現在看到的巖壁上幾堵殘垣,就是他當年草創的“獅巖”舊址。

  巖的西面,這塊長達數十丈的石坪,叫“月臺”。

  據說每當月明之夜,這位嗜灑如命的範隱士,就在此舉杯勸影,自得其樂。

  篇2

  各位團友:大家好!

  我是****公司的導遊員***,歡迎大家來到海峽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湄洲島觀光旅遊。

  人們說:湄洲島象一塊極品翡翠,被東海的碧波濯洗得清淨晶瑩;像一位美麗的少女,被亞熱帶多情的海風滋潤得嫵媚動人。

  如此妖媚的極品,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確實,湄洲島的風光一處勝過一處,傳說一節美過一節。

  這裡有東方麥加之稱的湄洲媽祖廟;有勝過美國夏威夷的黃金沙灘,而我今天將帶領大家去參觀的卻是一處鮮為人知的海蝕景觀———峨尾石景。

  瞧大家的神態,心裡一定充滿了疑慮,三山五嶽我都去過,就這一座小山,會有什麼看頭。

  確實遠看峨尾山,它是一座海拔不足70米的小山,要從巍峨壯觀、氣勢磅礴的角度來看,它太微不足道了。

  但俗話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當我們走近它時,大家就會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博大精深而歎為觀止。

  整個峨尾景區總的來講有三大魅力:①它是一座天然盆景園,山上怪石林立,山岩競秀,林木蔥蘢;②它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海濱浴場,海邊沙灘連綿潔淨,前臨碧波萬頃的大海,背依千畝綠林;③同時,它還是一個故事林,峨尾的每一處景觀、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傳說。

  大家請看整個峨尾山由左右兩座小山組成的,我們先從右側開始參觀,這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待會兒在大家移步的過程中,請大家用敏銳的眼光和聰慧的想象尋找一下,噢對了,有貝殼、有鷹、有狗、有海龜……

  哇!這麼多,大家找得真是又快又準,左邊那躺在路邊的貝殼,彷彿在列隊恭迎大家的光臨,叫“聖貝迎賓”,右邊這隻鷹,瞧它神氣的架式,耀武揚威的樣子叫“雄鷹獵勝”而頂上這隻雙眼圓瞪,怒視天空的狗,我們便稱它為“天狗吠日”,瞧它的凶狠的樣子,我們還是少去惹它為妙。

  而這隻龜的神態就最為逼真了,活脫脫是爬上岸後捨不得離去的樣子,人稱“海龜朝聖”,海龜朝聖的故事在湄洲島流傳了幾百年,聖是媽祖的別稱,海龜怎麼會去朝聖媽祖呢?相傳此龜為海中神龜,它經常看到媽祖隻身一人,風裡來,雨裡去,在驚濤駭浪中奮力救生,海龜被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所以經常協助救人。

  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天定在人間“二八”為期的期限到了,她將離開人間,回到天庭。

  天性善良的媽祖不願驚動人們,想悄然離去。

  但海龜在冥冥之中有知,趕緊從海里趕來,想為媽祖送行,它爬呀爬呀,可最終來不及爬到湄嶼峰,就看見一朵祥雲冉冉升起,媽祖昇天了。

  傷心欲絕的海龜抬頭仰望,含著淚,目送媽祖離去。

  從此海龜化身為石,永遠留在了朝聖的路上,千年不變,瞧它的神態,似乎在期望媽祖的歸來,繼續懲惡揚善,也似乎在祈禱著一種盛世的太平。

  告別了神龜,請大家隨我繼續往上參觀,在沒走之前,我有個請求,呆會兒要穿越前方那片綠林時,請大家放輕腳步,等到了那邊,大家自然便會知曉。

  瞧這兩隻是什麼?對,青蛙,我們稱它為“雙蛙幽會”,這兩隻青蛙不但聰明而且浪漫,約會竟找得如此幽雅的環境,在綠林掩映並可俯瞰四周的位置,瞧它們的樣子,一定是生怕別人會來打擾他們的情趣。

  看來,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並不單單只是人的願望。

  那麼現在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我要讓大家放輕腳步的緣故了。

  篇3

  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參觀九日山。

  九日山在泉州市區西郊南安境內豐州鎮西面,距泉州市區約七公里,為我國著名海外交通史蹟,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日山,一說因晉代南遷者,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遠望,故稱之;另說曾有一道人,從德化戴雲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該山歷史悠久,自唐以來,文人墨客曾先後登臨或隱居於此。

  山勢疊疊奔騰,高在百米左右,岩石懸崖,巖嶢崢嶸,綠樹掩映搖翠,山前晉江流水蜿蜒盪漾,真是“溪流灣漾,峰巒映發,奧街明秀,隱為一區“,風景優美,文物薈萃,成為泉州著名的遊覽區之一。

  山有東西北三峰,其形如鉗。

  西峰因唐代名詩人秦系在此隱居,放稱高士峰,或稱西臺。

  頂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稱石佛山。

  石佛為五代陳洪進所倡刻,高4.5米,寬1.5米,袒胸盤坐於蓮座上,衣紋流暢對稱,為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外築石亭,以保護石像,全系石構,硬山式屋頂,面闊進深,均具一間,呈方形。

  東峰因唐代宰相姜公輔貶謫隸泉,寄跡山中,卒後葬此,故名姜相峰,或稱東臺,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稱麒麟山。

  北峰連線東西兩峰,叫北臺,三峰環抱成一塢,曰白雲塢。

  塢中白雲出岫,碧譚幽間,出峽南注,為菩薩泉勝蹟。

  山麓原有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28年***乃泉州最早佛教寺院。

  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在此翻譯金剛經,學習漢語,山上還留有翻經石古蹟。

  山中古蹟遍佈,目前僅留八十餘處,多數集中於西峰東坡和東峰南麓,最珍貴的為宋元祈風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餘處。

  因宋元時間,泉州海外交通相當發達,亞非人民每年往來於泉州很多。

  當時來泉州經營海外貿易的番舶,要靠風駕船。

  來泉的番舶要在春夏東南風而來,秋間則順西北風而去。

  由於當時泉州政府和人民重視外賓的友好關係,每年番舶揚帆之際,泉州郡守和市舶***海關***有關官員及泉州知名人士,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廟,在通遠王祠為番舶祈風,並刻石留記。

  來代石刻有十方記載有關海交職事和海交交渲活動情況,“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實騰,遵令典祈風於昭惠廟……”,“大守貳卿顏頤仲,禱回舶南風,遵齊曲也,提舶寺丞劉克遜俱禱焉……”,“舶司歲兩祈風於通遠王廟……”,“以遣舶祈風於延福寺,通遠善劉廣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泉州府志》記載“神永春樂山山隱士也,居臺峰,後仙去,著靈響,人飼之,呼嗡爹。

  唐鹹通中,山僧欲建寺,求材樂山,遇一翁白鬚指其處,得杞、楠、夢許護送,一夕材乘漲下,眾神之。

  作靈樂祠,名殿神色,宋封神通遠王,賜額照事。

  嘉祐中,泉州大旱,宋蔡忠惠求雨輒應,奏加封善利王,尋加號廣福,顯濟。

  北宋泉州已設市舶司,祈風是他的職責之一。

  九日山這些祈風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記載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績,為宋時我國人民和亞非人民之間的和平友好的歷史見證,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