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旅遊攻略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都江堰門票

  1、景區門票價格:都江堰門票:90元

  2、都江堰半票:45元 購買物件***1、身高1.1-1.4米之間的兒童;2、6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憑本人有效證件;3、學生證、軍官證***

  3、都江堰免票:持軍人證的現役軍人;國防軍事院校的在校學員。持成都市老年優待證的遊客。持國務院頒發的老年、軍人離休證,無使用期限限制。全國、港、澳、臺老年人***70歲以上***。殘疾證。人大、委員***憑本人委員證***。旅行社經理資格證、全國導遊證。新聞、廣電總署記者證。中、小學生團隊,愛國主義教育***先需都江堰市教育局稽核,憑學校介紹信到旅建辦開據免單,只限於參觀都江堰景區,免費開放時間每年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道教皈依證;1.2m以下兒童。、感恩卡:首先對持感恩卡的遊客進行身份確認***姓名、證件號碼等相關資訊***;並在電腦上查詢、錄入遊客的相關資訊,對尚未錄入資訊的感恩卡,作好補錄登記。、婚紗影樓:憑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商業外景拍攝許可證及年卡進入。殘疾人憑殘疾證免費進入景區,盲人、雙下肢殘疾人和其他重度殘疾人,允許1名陪同人員免費進入景區。

  特殊:四川農業大學都江堰校區學生和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憑學生證可購買15元一張的優惠門票;當地市民憑身份證可購買15元一張的優惠門票。

  旅遊小貼士

  建議遊玩時間: 3小時

  最佳旅遊時節:春夏最佳。

  都江堰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卻不料處在龍門山斷裂帶上。2008年5月12日的一場大地震,將都江堰人引以為豪的美景撕裂大半。都江堰的城區和景區一些建築上,貼有“危險”或“可使用”標誌,請遠離不安全的場所,在安全的地方用餐、休息。

  都江堰青城山一日遊

  上午抵達並遊覽都江堰風景區:先參觀南橋,再從離堆公園進入都江堰風景區,遊覽災後的離堆公園觀碑亭、離堆、堰功道、川西第一名園——清溪園,遊覽戰國秦昭王時期***公元前227年***,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中華第一古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寶瓶口引水口、飛沙堰洩洪壩、觀魚嘴分水堤。過安瀾索橋隔著岷江內江遠觀在5.12地震中被損壞後正在重建的秦堰樓、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下午遊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稱的道教發祥地——青城山,從山門進入,拾級而上,經雨亭、天然閣、怡樂窩、引勝亭,便來到了天然圖畫坊。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簷式的清代亭閣;經山蔭亭、凝翠橋、五洞天來到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結茅傳道居住地——天師洞,原路下山,感受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的青城之“幽”。

  都江堰旅遊景點

  二王廟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建築群分佈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巨集大,佈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佔地約5萬餘平方米,主建築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築,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築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

  伏龍觀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其下臨深潭,傳說因李冰治水時曾在這裡降伏孽龍在離堆之下,故於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龍觀”。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於雖齊聖,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於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於掩其父得無紊欽?”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橫跨內外兩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古名“珠浦橋”,宋淳化元年改“評事橋”,清嘉慶建新橋更名為“安瀾橋”。原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於修築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築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託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臥鐵

  臥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誌。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臥鐵。現有四根臥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臥鐵的複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