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文化
“水”文化和“古”文化的交點,是江南古鎮的魂---“留存歷史風貌、啟用現代功能”和“生態居住”。江南古鎮,是文化遺產群,主要包括古鎮古建築群、古鎮老街區、古鎮民俗等。現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些江南古鎮的文化吧!
發展史
1.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古鎮。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帶的。
2.近代專指蘇南和浙北一帶的古鎮。
3.唐***貞觀十道***江南道古鎮。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的丹陽以東南和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
4.詩文中江南古鎮: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區。主要是以蘇、杭為中心的古代城鎮,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鎮。
5.指以蘇錫常的太湖文化為中心的包括揚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內的一種水鄉文化古鎮。
6.“江南六府古鎮”:古代,指“蘇鬆常、杭嘉湖”***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
悠久民歌
《江南***漢樂府***》:“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註釋:① 這是一首漢樂***yuè***府民歌。②田田:蓮葉茂盛的樣子***。解說:這首詩的後四句用重複的句式,表現了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採蓮人歡快的心情。該“樂府詩”,是今存兩漢樂府中的民歌僅四十多首中的一首,多出自下層群眾之口,反映了當時某些社會矛盾之外的農業生活,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其風格直樸率真,不事雕琢,頗具獨特的審美意趣。樂府,本是漢武帝時開始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官署,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採集民歌的樂章、歌辭---後統稱“樂府”。
碧柳黃鶯啼早春,古橋淨水醉紅塵。晚來誰處漁家曲,翠色輕煙一徑深。
白居易《江南憶》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三下江南》
一下江南到蘇杭,人間變天堂。二下江南到桂林,好山好水還有夢中人。/三下江南到昆明,花開萬山紅。一切盡在不言中,自古以來無官一身輕。
現代詩
“可否借我一條小船/讓我在這江南的小河裡飄蕩/我要看看那牆壁 斑駁/是否還殘留著白居易的墨香/江南風景舊曾諳/那岸邊的木窗/溢位燈光/是否就是醉生夢死之場 /有水滴下來 /那該是蘇小小的洗腳水還是杜郎的淚 /十年一覺揚州夢 /就請借我一條小船吧 /讓我在江南的小河裡飄蕩 /我要看看小橋 彎彎 /是否就是苦難的宋朝裡 /老百姓不堪重負的脊...”***引用網路資料***。
著名散文
《可愛的故鄉》***茅盾、1980年3月17日於北京***曰:“我的家鄉烏鎮,歷史悠久,春秋時,吳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烏戍,何以名“‘烏’,說法不一,唐朝鹹通年間改稱烏鎮。歷代都在烏鎮駐兵,明朝曾駐兵於此以防倭。烏鎮在清朝末年是兩省、三府、七縣交界,地當水陸要衝。清朝在烏鎮設駐防同知,俗名“二府”,同知衙門有東西轅門,大堂上一副對聯是‘七藩兩浙,控制三吳’,宛然是兩江總督衙門的氣派。鎮上古蹟之一有唐代銀杏,至今尚存。我為故鄉寫的一首《西江月》中有兩句:‘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樑昭明太子曾在此讀書...我離別了故鄉...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里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敬愛的周的祖籍在浙江,魯迅先生是紹興人,這是婦孺皆知的,與陳獨秀共同建立中國共產黨第一個小組的陳望道和沈玄廬,都是浙江人;民主主義革命的鬥士蔡元培、沈鈞儒,為革命而被砍頭的第一個女烈士鑑湖女俠***秋瑾***,也都是浙江人;還有郁達夫,也是浙江人;章太炎是浙江餘杭人,而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是烏鎮人...湖州中學校長沈齊琴和嘉興中學校長方青箱。沈齊琴和方青箱都是同盟會員。在辛亥革命時,他們把學生武裝起來,佔領了湖、嘉兩座府城。”。
江南古鎮物質文化
江南古鎮的物質文化,它與精神文化之間,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在這裡,物質文化較注重於生活功能與實用意義,精神文化偏重於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江南古鎮的物質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以水為依託,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緊貼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素淨、本真、實用;層次豐富,注重細節。
衣。江南水鄉人之傳統服飾以女性最具特色,其典型款式為三角包頭,大襟紐攀三色拼接上衣,束裙束腰,百納繡花鞋。可惜,如此具有水鄉特色的傳統服飾在今日古鎮已很難見到。
食。自營自足,安居樂業的古鎮人,於食文化一道頗為講究。他們在吸取蘇杭、淮揚、中原飲食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清淡、精製、質樸的飲食特色。
住。白牆黑瓦的民居是組成江南古鎮的最大構件,也是古鎮所展示的一道最具特色的文化風景。遠觀一個個古鎮,視線內幾乎都是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似有單調之嫌。走近並且進入室內觀察,發現民居之區域性變化多端。江南古鎮以水成街、以水成市、以水成鎮,由於江南古鎮周圍水域多、土地少,居民以經商為主。有錢官商、殷實人家之財富表現,不同於鎮郊農村地主,有錢就買田地,不太計較住宅之考究。他們往往把建築住宅作為財富、文化的落腳點。
行。這裡主要指水陸交通。由於江南多雨又地氣**,陸上道路常泥濘難行。因此,水路是傳統社會江南古鎮的主要通道。這些密佈古鎮的水路網路,溝通了古鎮與古鎮之間、古鎮與城鄉之間的生活、商業與文化往來。古鎮內幾乎沒有泥路,多由條石、青磚、碎石輔成,顯得整齊乾淨,富有詩意。
江南古鎮 精神文化特徵
江南古鎮之水文化特徵不僅由表層的物質文化顯現出來,而且內隱之精神文化則更具魅力,它是水文化之歸宿點與真正價值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之間,自然與人之間的文化關係,具有情和理即藝術和哲學兩個層面。人與水、水與人之間的這種既寓情又達理的文化關係,寄託到文化現象上,江南古鎮是最好例證。江南古鎮的文化,正是在亦儒亦道的文化背景下,顯現出富有特色的水文化精神。這種水文化精神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徵:
好學善思,開放進取的文化心態。江南民間素有“耕讀傳家”的風氣,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就跟隨他的老師沈約回故鄉烏鎮求學。現烏鎮仍留有昭明讀書檯牌坊遺址。
溫敦自足,居靜觀動的生存態度。一方面,儒家的道德、仕進、仁義、禮儀觀念滲透於古鎮人的耕讀、功名、行商、世俗等觀念中,成為其前進的動力,這恰好與道家寧靜致遠、靜則生靈的動靜哲學相合。另一方面,儒家之中庸和順,道家之隱逸超脫是古鎮得以穩固的又一哲學背景。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鎮,加上江南自南宋以來的偏安遺風,古鎮周圍波平如鏡、清沏明淨之水空間和百姓自營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使江南古鎮呈現出一幅詳和、寧靜的田園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