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吳伏羲陵導遊詞

  導語:河南是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許多名勝古蹟值得一遊。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河南導遊詞,希望您喜歡閱讀: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嘉賓的光臨,今天我帶大家遊覽的是太吳伏羲陵。太吳陵坐落在誰陽縣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濱,是祭祀三皇之首太吳伏羲氏的大型陵廟,佔地875畝,建築雄偉,殿宇巍峨,古柏參天,勁鬆疊翠,號稱天下第一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淮陽老城通往北關途中路東環城湖裡,有個方形土崗,那便是伏羲當初畫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臺。臺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頂天棚上畫有伏羲先天八封圖。亭東有棵歪柏樹,便是傳說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臺南邊有一片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養白龜的地方,叫做白龜池。

  說來也巧,1984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少年在白龜池裡竟釣出一隻稀世白龜,重2.3市斤。周身潔白,玲瓏剔透。其蓋上花紋居然和傳說中講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但因管理條件簡陋,顏色已賂有改變,淮陽縣已於1997年8月1日又由這一少年將其放歸蔡池。

  伏羲氏生於成紀,他率領部落,由西向東,逐水草而牧,選擇了黃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誰鉑***。伏羲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到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立下了偉大的功績。伏羲功蓋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結網罟、興漁獵,養牲畜、充庖廚,畫八封、造書契,作甲歷、定四時,造琴瑟、歌扶徠,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廬、始定居,嘗百藥、制九針,造於戈、飾武功,以龍紀官、分理海內。他在以古陳為中心的黃淮平原上,掀開了華夏文明的歷史序幕。後人因此稱他為“人祖”、“斯文鼻祖”、“龍師”。“太吳”即是人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象日月那樣光明。

  傳說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後葬於陳。為紀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們就在宛丘築陵、建廟。據記載,伏羲陵墓始建於春秋,漢代在陵前建祠,以後歷代帝王不斷擴建太吳陵,成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場所。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築除蘇氏中書《太吳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沒殆盡。明英宗於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陵園,後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規模巨集大的太吳陵園區。

  我們現在看到的陵園內建築多為明代建築,其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整個陵廟的佈局分為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琉金,樓閣掩翠,金碧輝煌,華彩璀璨。沿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橋、九龍照壁、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仰觀門、俯察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寢殿、先天八封臺、伏羲陵。大家聽到建築的命名後,就知道整個陵區都蘊含著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徵混沌未開的無極門意為由無極而生太極。術極門兩側三才門。三才門根據“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命名,五行門,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極門東西的仰觀門、俯察門意味著太吳伏羲氏仰觀察而畫八卦。根據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有兩儀門、四象門。

  統天殿顯示“大哉乾元乃統天”之意,表明太吳伏羲氏一統天下,至高無上之地位。顯仁殿源自《繫辭傳、*** “顯諸仁,藏諸用”。太始門,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統天殿俗稱大殿,是陵廟中軸線上最主要的建築。殿高17米,面積390平方米。該殿單簷歇山式,面闊5間,進深3間。脊上中間三節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楷書“太吳伏羲殿”5字,兩邊配以獸馱葫蘆,騎馬武士***二十八宿***。殿正門上懸:“伏羲蒼精,初造王業,畫封結繩,以理海內”,“象天法地”,“抱一木式為”,…“斯文鼻祖”,“一畫開天”等木匠。明間簷柱楹聯“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中間匾額書寫“寶笈開源,名跡久傳”八個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徹筆。殿內鐵鑄楹聯“後天地。而生,朱園猶堪尋聖蹟;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墟”。此外還有:“人根之祖”、“中國一人”,“教以人倫”;“萬派一系”,“佑我無疆”,“默佑黎民”等匾額。殿中設落地罩式神龕,青石座位。龕上據為花冠形,雕“都宛丘,結網罷,養犧牲,作甲歷,畫八卦,定嫁娶,龍紀官,造琴瑟,葬於陳”九幅浮雕圖案。憲內塑有太吳伏羲氏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赤腳袒腹,手託先天八卦太極盤。左右配享朱襄、吳英。殿前設月臺高七級,可容千人跪拜。月臺兩側配東西廊房、鐘鼓二樓,形成一座莊嚴的四合大院。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

  顯仁殿位於統天殿後,是一座雙簷挑角的建築,它面闊7間,進深5間,坐落在13級直壁式高臺之上。龍鳳大脊,殿周有迴廊,用獨特的地方手法彩繪。殿臺東北角方石上有一孔,傳為“子孫窯”。殿前原有鐵熊一對***今無存***,清康熙年間重修碑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