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廟導遊詞範文

  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是全國最大最早的伏羲廟。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伏羲廟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1

  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佔地面積 1.3萬平方米,建於明正德年間,廟堂為一座兩進三門的建築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特別是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先天殿”內有伏羲塑像、屋頂有六十四卦圖,大殿通高26.7米,縱深13.5米,面寬7間,通長2*** 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築。

  自1988年開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誕辰日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舉辦規模盛大的公祭典禮,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

  伏羲,炎黃兒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先明,正是由於聳開天名道,詔起文明,才有了我們這個在世界文明史山佔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伏羲廟,又名太吳官,俗稱人宗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巨集大,氣勢最雄偉,儲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禮祭祀廟宇。196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地重要地點。走進伏羲廟,但見庭院疏闊,古樹森森,相傳院內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種成,遺憾的是現在只剩37 棵,這些古柏蒼勁挺撥,冠蓋參天。

  自然得到園林專家的稱讚,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殂品,明靜清雅的環境襯撫出伏羲廟的周易,堪稱一部世界性經著作,它不僅對哲學、宗教、軍事學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對數學、物理、天文、地理遺傳不科領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近代和現代一些重要科學技術的進展,都與周易的思想有著密切關係,正是由於伏羲以上古文明的偉大貢獻,所以我國祭祀伏羲之禮世代綿延,經久不衰,每年春秋兩次,每年正月十六為伏羲誕辰,實為春祭,農曆七月十九,為伏羲祭日,舉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對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視,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廟隆重舉行,在這裡多次舉辦伏羲文化節,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旅遊觀光,尋幽訪古,唱著我的中國人,迎著月是故鄉明懷著濃濃的鄉情,與深深的敬意,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一批批越過萬水千山,輕輕地步入伏羲廟尋根祭廟,,顯示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華夏兒女中產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2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巨集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巨集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

  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佈,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巍然屹立於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築月臺上。其高大雄偉的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頂棚正中繪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等分為六十四格,內刻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後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原供伏羲,後祀神農,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

  伏羲廟各院內遍佈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廕庇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鑑定為唐代聽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群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菸繚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著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3

  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是全國最大最早的伏羲廟。是一處古柏參天,濃蔭蓋地;廟宇輝煌,亭角挑翹;佈局嚴謹清幽雅靜;高牆圍繞,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實有著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初祖的巨集偉氣魄。是天水現在儲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又名“太昊宮”,臨街而建,兩門三進,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佔地200萬平方米。殿宇排列對稱整齊,佈局規則嚴謹,屋頂皆飾琉璃筒板瓦,雕樑畫棟,巍峨壯觀。景色特點主體建築太極殿高大雄偉,穩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長2***米,寬13米的月臺上。殿宇重簷琉璃瓦頂,飾螭首。頂上平脊兩端有翹轉向內的“鴟尾”。斗拱五鋪,三抄、三平昂,刻捲雲和龍頭。門扇飾透花金線艾葉紋。圓窗透花,刻有二龍一珠,障水板刻鬆鹿圖,雕刻精絕,別具一格。

  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後有先天殿,原祀神農,內塑神農像一尊。側有朝房、碑房、廡殿、鼓樂亭。亭殿間鑲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狀,儼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畫卷。廟東北有池,跨池有橋,池畔有亭,名曰“來鶴亭”。據說昔日有白鶴棲息其上,故此得名。廟祠內,柏槐蒼茂,花木芬芳,黃鶯鳴囀,燕語呢喃,碧樹亭影,交相輝映,景色幽靜,令人神思嚮往。風俗習慣每年定期舉辦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當地人相傳伏羲的生日是農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這一天。人們在這一天趕廟會、唱戲、燒香、磕頭、施捨,在心裡把許多話"告訴"伏羲,以求從他那裡獲得智慧,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醫病。伏羲廟院裡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樹,人們說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說那些樹,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們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迴圈規律來套,每一年都要推選出一棵柏樹,讓它在廟院內"值班";輪流到值班的樹,便是"神樹"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