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專情的皇帝

  中國皇帝的一大特點就是老婆多,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晉武帝之流,其後宮佳麗數量足可組建一個整編師。但是,也是有很專情的皇帝的,現在隨小編來看看吧!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憲宗皇帝第三子,生母孝穆紀太后。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盛世,史稱“弘治中興”。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死後葬於泰陵。孝宗去世後傳位太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明武宗。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黃宗羲曾寫過一篇專門批評封建專制的君主的文章《原君》,其中有“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一句。大概中國古代的成年皇帝,很少有不**的,大都三宮六院,嬪妃成群。但有一個明代皇帝例外,那便是孝宗朱佑樘,他一生只娶了張皇后一人。孝宗和張皇后是患難之交,一對恩愛夫妻。兩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照夕與共。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見。

  朱佑樘專情原因

  第一,孝宗本人性格溫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對於男女之事沒有特別強烈的興趣。

  第二,孝宗幼年為避萬貴妃的迫害,6歲以前一直是祕密養育於宮中的安樂堂內。他對於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隨之而來的宮闈鬥爭,可謂體會深切,有切膚之痛。所以,這可能是他不願有過多嬪妃的一個原因。

  第三,張後本人的性格也許較為活潑,對孝宗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史稱張後“驕妒”,從後來她在政治鬥爭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張後確實絕非庸常之輩。

  第四,大臣謝遷的勸諫。本來,皇帝廣納嬪妃是極正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大臣也不會反對。例如,成化朝的時候,群臣因為憲宗二十八九歲還沒有兒子,竟紛紛上書要求皇帝廣納嬪妃。那麼,謝遷何以會多此一舉呢?事情是這樣的。弘治元年***1488年***二月,御馬監左少監郭鏞請預選淑女,等孝宗在其中選兩名女子為妃。當時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謝遷就上言說:“六宮之制,固所當備。而三年之憂,豈容頓忘。今山陵未畢,諒陰猶新,奈何遽有此事?”意思是說,皇帝選妃,自然是應當的。但是,憲宗的陵墓尚未完工,皇帝居喪的草廬還是新的呢,怎麼就談起選妃的事來了?孝宗號稱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了為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因此,謝遷既有這麼一說,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擱置下來了。

  選淑女以備嬪妃之選的事情就這麼一擱便是18年,直至駕崩,明孝宗再也沒有納妃選後過,因此明孝宗朱佑樘就成為中國歷史上唯獨的一生只娶一個老婆的皇帝。

  朱佑樘的人物評價

  人物總評

  朱祐樘此人人品極佳,提倡一夫一妻制。一生無大作為,但是很穩定,不胡來,比較勤政,尊敬大臣,做了很多為民的善政。這樣的皇帝雖然不能名聲遠揚,但是能夠讓自己的子民真正享受到安了。

  他也是明代中葉勵精圖治的明君。朱祐樘的政績誠然卓越,但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是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

  史書評價

  《明史》: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際,國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樸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為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啟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這在《明史》多用史筆貶低明朝皇帝中是比較少見的。

  歷代評價

  李維楨:體貌大臣, 開廣言路, 節用愛人,休息乎無為。近者歌謳而樂之, 遠者竭蹶而趨之。德澤上昭天, 下漏泉。至於今父老稱弘治之盛, 雖漢文、 宋仁, 何以加焉 !

  查繼佐:“帝業幾於光昌矣。群賢輻輳,任用得宜,暖閣商量,尤堪口法。斥妖淫,闢冗異,停採獻,罷傳升,革倉差,正抽分,種種明斷外,尤莫難於孝穆、 孝肅之別祀,萬貴妃之免議,於肅愍之旌功。所謂情而安之於義,又列闢之所不能忘也。升遐之日,萬姓哀號,豈偶然哉 ! 若夫待外戚過厚,賜予頗濫,冗員尚多,中貴太盛,囗或移心齋醮,紛費囗, 蓋積漸者久,未能遽革也。夫果深有得於《太極》、《 西銘 》諸圖書,即何難騎龍而上仙哉 !”。

  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谷應泰:“人主在襁褓,則有阿姆之臣;稍長,則有戲弄之臣;成人,則有嬖倖之臣;即位,則有面諛之臣。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志,惡聞己過,宜也。”

  談遷: “雖壽寧之戚,天下豔之,然寵如竇憲, 尚難泌水之園; 驕即武安,未請考工之宅。則帝心之端可知矣。 ”

  鄧元錫:“聞諸父老言, 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 海內雍安。兆氓益殷熾阜裕,學士爭遊情於三代兩漢之文。洋洋巍巍,斯為盛。語曰:日中必礟,即欲為國家建治平無疆之統, 斯千載一時矣。”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當年明月:“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李夢之: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察,看其所作所為是否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是否推動了社會發展,是否起了進步作用。弘治當然不同於太祖、 太宗的創業,他是守成之君。作為封建皇帝,其政策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而其政權的基礎是地主階級,他還要依靠多數地主的支援,因此,他的改良,或者說是新政,只能是修修補補,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變革。再加上他個人性格的因素,使這些修修補補,也受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作為守成之君,他已經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