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館效果圖片

  中國茶道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

  2

>

  3

>

  4

>

  5

  茶道的知識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

  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第一節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鑑、澄懷味道的必由之法。

  茶道茶具的簡介

  茶道六君子指的是茶筒、茶匙、茶漏、茶則、茶夾、茶針。茶道六君子的用法如下:

  茶筒:是用來盛放茶葉的。和我們說的茶盒是一個,最為常見的君子之一了。

  茶匙:是為了方便衛生的取茶葉的一個小勺子,用來把茶葉從茶荷中撥到泡茶的用具裡***壺或杯子***;好象大家不講究時候都是用手抓茶葉的。

  茶漏:是放到壺口便於把茶從茶荷中放入壺中;這個基本沒多大用,就和我們倒汽油到車裡需要用個漏斗一樣。

  茶則:是用來盛放茶葉,展示給品茶者看的;這個不多說了,就是裝茶葉的同時讓大家欣賞茶葉外觀的器具。

  茶夾:是用來夾品茗杯;方便且衛生,因為一般品茗杯需要用開水消毒顯示衛生的,正好用茶夾取出來,衛生也好看。

  茶針:是一個細長的針狀物體,當茶壺被茶葉堵塞是用來疏浚壺嘴;方便茶水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