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大名立花宗茂簡介
立花宗茂,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江戶時代初期的大名。豐臣秀吉贊其為“西國無雙”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立花宗茂生平簡介
立花宗茂,吉弘鎮理***高橋紹運/鎮種***之長子。從立花宗茂生平中,可以看到日本戰國曆史的痕跡。
立花宗茂出生地點為豐後國國東郡都甲莊長巖屋中的吉弘居館。他在嬰兒時期體格便異乎常人得巨大,於是,其祖父吉弘鑑理為其取幼名為千熊丸。立花宗茂少年時代便力量超群、才能卓越。永祿12年,千熊丸年約3歲,移住筑前寶滿城,由鎮理長之兄吉弘鎮信及家中老將足利彌平次為其教育。千熊丸6歲時,被要求必須打敗大其四歲之人。之後便是大六歲的,再是大八歲的,大15歲的,依次漸進。而在文學方面,他被要求每看一本書就要反覆簡述其大綱,再進行背誦,直到能用書中的例子說服別人,另外千熊丸也涉獵各種其他方面的知識。如此精心教育之下,千熊丸的智慧、能力與膽識遠超於同齡人。天正8年2月2日,傳聞發生立花宗茂的初陣,即道雪率十時連貞討伐支援龍造寺家的鄉士之戰。
天正9年8月,大友家重臣立花道雪希望立花宗茂能繼承立花家。數次懇求之下,立花宗茂終於成為道雪養子,並與其女立花誾千代結婚,然雙方感情不佳。同年11月,發生潤野原合戰,立花高橋軍損失了3百餘人,而秋月軍死傷7百餘人。天正10年4月的戰役中,立花宗茂率兵幫助養父道雪解除敵軍包圍並擊破,隨後又追擊至早良郡,又於同年12月攻入宗像領地,次年宗像勢力被驅逐。天正13年3月,立花宗茂以19歲之齡攜千餘兵力守城。秋月種實趁機來犯,宗茂決定率五百兵力分三隊夜襲秋月軍,卻遭反對,宗茂堅持,最終秋月軍放棄攻城之計並狼狽退回領地。後進入朝鮮時期,立花宗茂於文祿元年參加文祿之役。文祿二年龍泉之戰,宗茂領兵潛伏,逼敵撤退。
慶長二年,慶長之役爆發,日軍於次年在宗茂組織之下逃回日本。慶長五年關原之戰可謂是宗茂實力的最好證明。他無損一兵一卒,便擊退了夜襲敵軍,更改進養父發明,使立花軍之鐵炮遠強於敵軍。後輝元因家康勸降而拒絕宗茂之請,宗茂憤而領軍回柳川。最終,因好友說降與對百姓的擔憂,宗茂只得交出城池。寬永14年,島原之亂爆發。宗茂再現昔日勇姿。寬永19年,宗茂於江戶下屋敷因胃病死亡,終年76歲。
通過立花宗茂生平,可以看到日本戰國時期武士之間的恩怨糾葛。
立花宗茂的軼事
立花宗茂,生於1569年9月23日,逝世於1643年1月15日,日本九州人。原名叫高橋統虎,是高橋紹運的長子,因為被立花家收為養子,娶了立花道雪的女兒誾千代,所以就改名叫立花宗茂。
立花宗茂的父親高橋紹運對他的教育非常嚴格,所以他繼承了父親勇猛的特點。天正十四年,島津氏展開了北上的征程,大友家的兵力和地位岌岌可危。立花宗茂的父親高橋紹運為了阻止島津大軍在巖屋城壯烈犧牲,立花道雪也已在此前病死了,立花宗茂便成了獨力支撐大友家的主心骨,那個時候的他只有21歲。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年輕的立花宗茂憑藉年幼時學到的兵法和自身的軍事天才,與島津大軍頑強的鬥爭,守住了筑後的陣地,直到援軍的到來,才解除了大友家的危機,將島津打敗。立花宗茂在這一場戰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膽識和勇猛,得到了豐臣秀吉的欣賞。當時,秀吉親征九州,初次會見立花宗茂之後就加封他“總督筑前軍勢”之職。
第二年,立花宗茂參加了秀吉九州征討軍,戰爭結束後秀吉賜其羽柴姓,得到筑後十三萬兩千石領地的封賞,也使他從大友家獨立出來成為大名。在朝鮮之戰中,立花宗茂奮勇救下一位名將加藤清正,因此而武名大振。關原之戰時,為了報答秀吉的恩情,立花宗茂加入了西軍,戰後被沒收了領地,但在三年後給了宗茂奧州棚倉一萬石的領地。寬永十五年的島原之戰,是他最後一次出戰,在這場戰爭中宗茂攻下了有馬城。
立花宗茂與立花誾千代的關係
立花宗茂,本名高橋彌七郎,父親是北九州的名將、大友家臣高橋紹運,是家中次子。15歲時,入贅至立花家,娶了名臣立花道雪的女兒立花誾千代,改名為立花統虎,後才改為立花宗茂。立花宗茂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秉承了父親的果斷和勇敢。立花宗茂在關原之戰後加入了西軍,效力於豐臣秀吉,作戰英勇,被後世尊稱為“西國無雙”。
立花誾千代,美麗大方,是當時非常出名的巾幗英雄,被褒稱為“筑前的白梅”,非常喜愛美女的豐臣秀吉也垂涎不已。其父為立花道雪,丈夫便是大名鼎鼎的立花宗茂。幼年便開始學習排兵佈陣,12歲時就組建了女鐵炮隊參加戰爭。驍勇善戰,被後世尊稱為“花中的立花”、、“西國的女丈夫”、“白慈的觀音”、“腹赤夫人”。逝世後法名為“光照院殿泉譽良清大姊”,神號為“瑞玉院”。
立花宗茂與立花誾千代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是著名的夫妻將軍。兩人成婚早,經常外出作戰,立花誾千代比較果斷、強勢,加之立花宗茂是入贅立花家,婚後也時常因為作戰策略而產生摩擦和矛盾。在立花家改易後期,當時的加藤清正為了保護他們,讓他倆分別居住兩地,立花誾千代和母親住在一起,而立花宗茂後期開始了流浪生活,兩人至此到死再也沒有相見,也沒有留下子嗣。雖然沒有子嗣,但他們的豐功偉績仍然為人稱頌。